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噴藥+輸液 “蚜蟲雨”減弱這段路不再黏糊糊

5月16日,本報報道了《欒樹下面怎么黏糊糊?原是蚜蟲進入高發(fā)期》一文,養(yǎng)護部門立即行動,對該路段欒樹進行了噴藥加輸液的方式雙管齊下治蟲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部門行動

給高大欒樹進行“輸液”

去年文昌西路段首次采用輸液方式治理欒樹上蚜蟲。這兩天,不少市民看到,道路兩側的欒樹又掛上了一只只綠色的輸液袋,有的樹上還掛了好幾只,藥袋上拖著長長的輸液管,輸液管的針頭插入樹干,這是該路段對欒樹進行第二年輸液治蟲。

揚州市綠化養(yǎng)護管理處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孫桂平介紹,欒樹上蚜蟲并非一年就能徹底消滅,每年四五月份都需要進行防治,且需多次治理。

“樹醫(yī)生”馬愛才表示,危害欒樹的蚜蟲多為“欒多態(tài)毛蚜”,主要危害樹木的嫩梢、嫩芽、嫩葉,刺入植物的莖、葉及幼嫩部位,吮吸汁液,使葉片干枯死亡,嚴重時造成樹勢衰弱。吃飽喝足的蚜蟲在樹葉或枝干上產生分泌物,量大時就像小雨點一樣滴落。這些“毛毛雨”含有糖分,導致落在地上的分泌物黏糊糊的。分泌物最初滴下來是透明的,在地面一段時間后會滋生霉菌,看上去像黑色油污。

記者了解到,常見的噴藥治理有一定作用,但是部分樹齡長的欒樹主干高大,噴藥有局限性,只要有沒完全殺死的害蟲,就會繁殖出具有抗藥性的下一代,所以噴藥要反復多次進行。另外噴藥要選擇合適的時間段,人流量大的路段要晚間進行,還要避開雨天。用輸液的方式治蟲,受外部條件影響小,將輸液管一頭通過樹干將藥力傳遞到葉片,藥物被樹慢慢吸收后,蚜蟲啃食葉片就會被藥物傷到口器,無法繼續(xù)啃食直至餓死,輸液的療效也比噴藥要持久。

記者在探訪時看到,并非所有的欒樹都在輸液,有的樹身并沒有掛輸液袋。對此,馬愛才表示,要根據(jù)樹木的高度以及樹徑粗細決定是否需要輸液,有些欒樹矮小,主干細,樹冠不高,進行多次噴藥就可以防治蟲害。

記者探訪

治蟲后地面沒那么黏了

治蟲前,從文昌西路市政府路段往西一直到翠崗小區(qū)南門外路段,一路上可以看到多棵欒樹下人行道以及非機動車道地面都是油亮亮又黑乎乎的一片。行人走在人行道上,能清楚聽到鞋底與地面發(fā)出粘上去又撕開的聲響。多位騎車路人也表示,在欒樹下騎車的速度都變慢了,車輪與地面黏合度高。

5月19日,記者再次來到文昌西路廉政廣場以及翠崗小區(qū)南門外路段探訪。這幾天,揚州城市綠化養(yǎng)護管理處安排養(yǎng)護工人晚間噴藥治蟲,加上近期下了一場雨,多棵高大的欒樹又在輸液。采取措施后,欒樹下路面已經干爽許多,無論騎車還是走路都沒有那么黏糊糊了,并且站在樹下已經不能明顯感覺到在“下雨”。孫桂平表示,等氣溫持續(xù)升高后,樹上的蚜蟲危害會減少,同時降雨也會導致蚜蟲數(shù)量變少。

市民疑問

為什么多路段栽種欒樹?

“我以前一直以為欒樹‘下雨’是樹的原因,現(xiàn)在才知道是樹上的蚜蟲導致的。”市民黃先生表示,欒樹目前在揚州種植的路段很多,既然欒樹會生蚜蟲,為什么還要選擇這么多欒樹做行道樹呢?

對于市民的疑問,綠化養(yǎng)護部門工作人員表示,蚜蟲是周期性的,不會一直“下雨”,經過蟲害防治后會有一定效果,欒樹除了有招惹蚜蟲的缺點外,優(yōu)點還是很多的。欒樹是很好的城市景觀樹種,也適應了揚州本土氣候,遮陰效果好,觀賞周期長,春季嫩葉泛紅,夏季黃花滿樹,入秋果實似燈籠,具有“高顏值”,同時對城市中的粉塵和有害氣體有較強的抗性,是理想的城市綠化樹種。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