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頭瓶加把手”助力包裝垃圾從源頭減量
(資料圖片)
原標題:“罐頭瓶加把手”助力包裝垃圾從源頭減量
米袋加裝密封“瓶子口”,能夠一直當作米桶用;罐頭瓶加個把手,之后當水杯用不再怕燙手;蜂蜜盒同時還是保鮮盒。記者近日走訪多家超市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商品包裝花心思巧設計,拓展包裝使用用途,在設計時融入再利用的思維,避免傳統(tǒng)包裝“用后即棄”的命運。(4月12日《北京日報》)
包裝設計考慮到可以再利用,契合不少人的消費需求。正如報道中一位消費者所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都有罐頭吃完留著瓶子用的習慣,泡臘八蒜、腌醬菜、泡酒甚至當水杯用;但罐頭瓶裝上熱水后十分燙手,不容易抓握,所以有人會專門為罐頭瓶鉤織個毛線套,就是為了防燙手。如今,罐頭瓶自帶把手,既貼心——消費者可“端著走”也可“拎著走”,又節(jié)省——吃完就可以直接當玻璃水杯使用。
更重要的是,商品包裝可以再利用,是從源頭對包裝垃圾予以減量。多年來,由商品包裝物形成的固體廢棄物越來越多,由于綜合回收復用率低,對資源環(huán)境影響大,處理成本不斷高企。很多商品包裝物的再利用難度也大、價值又低。這些都使得包裝垃圾早就是公害性垃圾。此外,商品包裝不能循環(huán)利用,也增加了原材料消耗及加工制造成本、裝卸和運輸成本。如何從源頭對包裝垃圾予以減量,早就是已經(jīng)在探索的問題。
包裝垃圾從源頭減量,既包括改變產(chǎn)品包裝設計、推進包裝重復使用,以及改變消費者的購買習慣。而改變產(chǎn)品包裝設計,可以說是重中之重,是推進包裝重復使用、改變消費者購買習慣的前提條件。像蜂蜜食用完,包裝盒能以保鮮盒的身份在消費者家中重新“上崗”,有多少人愿意馬上將之扔掉呢?在商品價格不變的基礎上,相信更多人會傾向于選擇可再次利用、“看著美,用著更美”的包裝。
前不久,中消協(xié)發(fā)布了《商品過度包裝問題研究和消費者感知調(diào)查報告》,調(diào)查結果表明,消費者認為商品包裝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主要為三類:綠色包裝(包括環(huán)保、減量、可循環(huán)利用包裝)、提升使用體驗和拓展包裝使用用途。消費者認為,如果打開后的包裝有其他使用用途,就不會被消費者當垃圾丟棄,相當于減少了包裝垃圾。為此,中消協(xié)建議推廣一體化、多用途包裝,做好包裝二次利用和改造,來有效降低環(huán)境污染并提升消費者使用體驗。
中消協(xié)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還發(fā)現(xiàn),在偏好拓展包裝使用用途的消費者中,有81.2%喜歡“物品收納”,有68.9%喜歡“用包裝做手工(例如紙殼包裝背后印有圖案,可裁剪下來做手工)”,有56.4%喜歡“做擺設展示”。據(jù)報道,如今有商家在其快遞包裝箱上標記了幾條簡單明了的指示線,還提供了一份快遞盒手工改造說明,提示消費者只需經(jīng)過簡單裁剪和拼插,小小快遞盒就能變成擁有兩個置物空間的儲物盒。
期待越來越多商品在包裝循環(huán)利用上充分“巧設計”,也期待如何改造商品包裝這類“巧心思”更多,不僅可減緩“包裝變廢品”的節(jié)奏,也會對自身品牌產(chǎn)生很好的正面形象,包裝是產(chǎn)品最直接的廣告,是刺激消費者欲望,決定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直接誘因。(何勇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