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速看料】希望中國之行能觸發(fā)貝爾伯克反思
(資料圖片)
原標題:希望中國之行能觸發(fā)貝爾伯克反思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首次訪華受到德媒廣泛關注,主要原因之一是她過去在對華政策上給人留下較為負面的印象。正因如此,她受到德國和歐洲對華存有偏見人士的追捧,但也有德國政客覺得她的對華言論還不夠狠。給人的感覺是,柏林政治和媒體圈子中的一些人把對華關系當成德國內政黨派斗爭中“比狠”的工具,德媒對德國外長訪華的期待似乎就是要看她有“多狠”,甚至要求她通過此訪“糾正”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訪華造成的所謂歐盟“疏美親華的錯誤”。
不過,筆者注意到,在今年2月慕安會上談及中方有關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時,貝爾伯克表現(xiàn)出了稍顯正面的姿態(tài),而且由她主持的德國政府對華戰(zhàn)略文件據(jù)說也在受到各方批評后語氣變得“溫和”了些。如此看來,貝爾伯克外長推動的對華政策還在不斷理性和理智地調整中,希望她這次來華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之旅,是反思之旅。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德國對華所謂“伙伴、競爭者和對手”的三元政策定位與歷史事實不符,互相矛盾。過去40年是中德關系歷史上發(fā)展速度最快的階段,雙方在經濟、科技等領域通過合作與競爭建立起了密切關系,并且都在其中獲得巨大收益,為各自的繁榮發(fā)展奠定基礎。作為良好中德關系的受益者,中國一如既往地堅持發(fā)展這一雙邊關系,這不僅表現(xiàn)在政府的政策宣示中,也表現(xiàn)在社會經濟各界依然對德國的積極感受中。但在同樣是受益者的德國,一些“意見領袖”卻翻臉不認賬,聲稱“中國變了”,所以德國對華政策也要改變,竭力扭轉德國歷屆政府總體上健康積極的對華政策,把中國視為“制度威脅”,為中德關系很多環(huán)節(jié)設置障礙,并在歐盟范圍內引導對華負面走向,也強化德國社會的對華負面認知。
德國現(xiàn)政府迫于一些政黨和政治力量的壓力改變對華政策,卻把責任推到中方頭上,究其原因可以發(fā)現(xiàn),還是曾經在對華關系中的優(yōu)越感在作祟。德國精英層在發(fā)展對華關系時不僅要獲得利益,還試圖“以貿易促轉變”“以交流促轉變”,非要往原本是互利平等的交往交流中塞進“改變中國”“使中國西方化”的政治意義。但中國始終不渝地堅持走自己特色的發(fā)展道路,綜合實力不斷上升并為世界整體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制度改變中國”的意圖沒能實現(xiàn),這令始作俑者大為失望。不僅如此,他們還以己度人地擔心中國會對西方國家產生制度影響,變得草木皆兵起來。從千方百計對中國施加影響到費盡心機防止被中國“影響”,這是德國現(xiàn)政府對華政策轉變的大背景,但德方沒有看清的是,中國對德政策的大方向始終沒有改變。
其次需要反思的是,到底應該如何心平氣和地看待中德關系,客觀理智地看待德國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有關貝爾伯克訪華的一些報道中,“最棘手”“最困難”等字樣格外扎眼。雖然這也算是“重視”中德關系的一種表現(xiàn),但客觀分析就有不同解讀:
一是德國現(xiàn)政府的官員們不應再為如何用“改變”或“被改變”定位中德關系而糾結。中國制度不會變也不會被改變,中國更沒有改變包括德國在內其他國家制度的想法,德國和中國至今是兩國關系的“大贏家”,未來也一樣需要兩國關系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國家之間交往和人與人之間交往一樣,總是試圖改變人家,不是坦誠的為人之道,還是相互尊重、心平氣和些好。二是德國的影響力即便在歐洲內部都在不斷受到質疑,烏克蘭危機更暴露出德國乃至歐盟外交在俄美面前無能為力的一面。一個缺乏戰(zhàn)略自主甚至“不想自主”的國家或國家聯(lián)盟想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領導作用,這是“超越常識”的認知。有德媒還毫不隱諱地要求貝爾伯克向中國表明,歐盟就是要堅決與美國站在一起,要對馬克龍總統(tǒng)訪華進行所謂的“損害控制”,“不能讓中國在歐洲與美國之間挑撥離間”。持這種看法的人真應該好好想想那些在冷戰(zhàn)后發(fā)生的熱戰(zhàn):從前南斯拉夫到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再到阿富汗和今天的烏克蘭,歐洲跟隨美國經歷的是一場場戰(zhàn)爭、沖突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人道危機,正常思考的人不難得出結論:跟隨美國就是跟隨戰(zhàn)爭和制造災難。自己不能獨立自主,還要讓人尊重,希圖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領導作用,怎么可能。
再者還需反思的是,連續(xù)三年的疫情和意識形態(tài)化的負面建構給中德關系造成很大的溝通與理解赤字,當前迫切需要恢復和加強交流、增進互信與務實合作,這不僅符合兩國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最近來華訪問的德國朋友常說:三年后來到中國,很驚訝的是中國不僅沒有停滯,而是又有新的發(fā)展、新的活力,這和在德國想象的非常不同。但一談到德國當前涉華輿論,這些到中國實地體驗過的德國朋友則憂心忡忡,因為負面談論中國在德國成了一種新的“政治正確”,誰若不隨就有可能受到攻擊。有西方媒體報道猜測說,貝爾伯克想在這次訪問中突出所謂價值觀外交,避免“重蹈”默克爾時代“利益外交”的老路。但經濟是促進國家利益和民眾福祉的重要途徑,沒有經濟而只有道德宣教的外交怎會收獲良好效果?
對于貝爾伯克外長的來訪,我們仍然表示歡迎。畢竟,中德關系對兩國而言都是如此重要,對當前不穩(wěn)定、不太平的世界也太重要。只是在面對這一關系時,政治人物應該擔當起政治責任,這一點貝爾伯克外長不能忘了。
(姜鋒,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