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動漫 >

焦點速遞!觀眾的鑒賞力在走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回近些年鑒賞力逐漸走低的觀眾。好的作品不一定是要順著觀眾“我所認為的劇情發(fā)展”而走的,本作最大的爭議莫過于星白的死,讓很多萌豚CP人玻璃心破碎。然而希德尼婭的騎士講述的是圍繞星白閑與男主之間關系,附帶SF要素嗎?不是,二叔的作品不糾纏于男歡女愛,而是傳統(tǒng)意義上宏大敘事的延續(xù),這也體現(xiàn)了日本動漫界自80年代起的整體轉型。以《逆襲的夏亞》為例,高達系列從以描述宇宙世紀的紛亂為中心(不代表不描繪個體角色)到了逆鴨之后,轉向了對人的回歸,拷問人的內心世界。比如阿姆羅與夏亞之間現(xiàn)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的抗爭,這正是當年世界赤潮褪去的社會歷史背景帶來的反思,宏大敘事的一個前提是對全新社會的構想與探索,而經歷了革命的失敗以及來自經濟上的崩潰,80年代后的日本動畫愈發(fā)“小家子氣”地追求起對人性的迷失、對人的主體性的尋找之中。最著名的便是《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所展現(xiàn)的意識流手法以及對個人關懷的追問。而這種創(chuàng)作價值得到了長久的延續(xù),直到今天依然占據著主流動畫創(chuàng)作的意識形態(tài)之中(我并不想用這個詞,免得一些小鬼PTSD)?,F(xiàn)如今,動畫、漫畫領域的新一批沒有經歷冷戰(zhàn)對抗的作者很難想象與描述離開了個人視角的創(chuàng)作思路(不是狹義上以個人視角為表現(xiàn)手法)。動畫作品也逐漸削弱了其社會現(xiàn)實性,而是盡可能去構思一出曲折奇妙,讓觀眾沉溺其中的精巧視聽藥劑。當前的主流動畫作品缺乏社會基礎也懼怕創(chuàng)作現(xiàn)實性作品,因為人的異化毫無疑問地更加嚴峻了,觀眾處于“非人”的狀態(tài),內心空虛,喪失主體性,需要感官刺激填補碎片化的人格,依附于資本增殖需求的商業(yè)動畫自然迎合著展現(xiàn)出與現(xiàn)實主義的脫節(jié)。而這也是CP黨、刀子黨等不能接受他們設想的“精彩”劇情的底層邏輯之一(一種自在的群體心理)。這種作品投喂下成長起來的年輕觀眾,尤其是2016年之后的新一代“二次元”,對作品的思考也逐漸缺位,鑒賞能力也落得庸俗化(尤其是跟風式的追番)。舉個例子,除搞笑番外大多數(shù)涉及到劇情與人物的作品幾乎可以用相似的一套話語被貶低為答辯,即使是所謂經典作品,也沒有不是答辯的,乃至于只要不能三集整狠活吸引眼球的的就都是答辯。也因此一批凍鰻高手才會樂此不疲地追著《希德尼婭的騎士》第七集喋喋不休。他們看過的作品有限,而且也習慣了短頻快以及周更形式的播送,往往形成了前幾集不符合他們快速娛樂的需求,后續(xù)就都是狗史的思維定式。只能說接受長篇作品的能力已經是新觀眾里難為可貴的優(yōu)點了。我也承認星白閑的死是一個轉折性的安排,但是這種安排是為后續(xù)劇情所服務的,即使是劇場版的最后幾分鐘也依然得到回應,這便不同于《巨人》式毫無意義的劇情安排所造成的喂食觀感。如果連看完第一季都做不到,連喂食和劇情安排都分不清,我只能說口嗨小鬼的水平也就這樣了。

最后,談談技術性問題,我就問你還有多少近年的作品能做到也愿意拿出貳瓶勉一樣的SF細節(jié)?就這就值得4顆星了。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