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掛牌”不能一摘了之
(資料圖)
原標題:清理“掛牌”不能一摘了之
近日,針對村(社區(qū))“牌子多”集中清理整治情況,山東省青島市紀委監(jiān)委派駐第十一紀檢監(jiān)察組圍繞是否存在增加基層負擔等問題,與市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工作領(lǐng)導小組辦公室聯(lián)合成立3個監(jiān)督檢查小組,采取實地查訪、現(xiàn)場督查等方式,對5個區(qū)(市)17個村(社區(qū))進行“回頭看”。
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睘榱烁玫胤杖罕姡蚴菧蕚湓谀男┓矫鎺头龃澹ㄉ鐓^(qū))的發(fā)展而掛上牌子,這無可厚非,目的是方便群眾“按牌索驥”,讓群眾辦事走對路、進對門、不折騰。如此,也就意味著一塊牌子就是一份責任,意味著必須進行或是要完成的一項工作任務,值得一贊。但如果只是單純地為了“應景”而往墻上掛牌子,服務卻跟不上步子,甚至出現(xiàn)“只掛牌不服務”的尷尬。那么,清理“琳瑯滿目”的牌子同時,更應對癥施策,追究掛牌背后的服務是否到位,規(guī)避簡單地一摘了之。
有權(quán)就有責,權(quán)責須需要對等。牌子掛到哪,責任相應地就應該到哪。但透過掛牌過多的背后,不排除兩層意思可能。一是部分村(社區(qū))的負責人,為了更好地證明自己工作如何如何落實,取得的成績是何等的多,獲得的口碑怎么怎么樣,而就算具體工作村(社區(qū))做不了,也要“打腫臉充胖子”;二是,“人輕言微”,上級部門多,能管住自己的人多,隨便一個部門或是個人,一旦開了“金口”也不敢有所造次,就算過期,村(社區(qū))也不敢取下。說到底,刷存在感,就是通過牌子來體現(xiàn)政績,留下看得見的“工作痕跡”。
當然,并非說所有的掛牌都沒有做事,而是要理清的是,什么標牌該掛?什么標牌不該掛?掛了責任何在?或許,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一些牌子并非基層部門說了算。在工作考核“一票否決”的威懾下,難免衍生以虛化“牌子”給自己“貼金”的敷衍應付。于是,基層村(社區(qū))疲于應付,用光鮮亮麗的牌子形式代替扎扎實實的落實,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矛盾和問題存在。未曾想,牌子是掛上去了,可不僅問題沒能解決,實際的工作績效未能跟上,久而久之,牌子成了污染干事環(huán)境,糊弄上級、脫離群眾的“隔心牌”。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不斷增多的牌子,往往意味著不斷增多的新任務。從實際效果來看,耗資損財掛上的牌子,群眾未必滿意。虛化“牌子”給自己“貼金”,唯有“以人民為中心”,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從認識到對上負責、對下負責都得最終體現(xiàn)在為人民負責的落腳點。為此,得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堅決破除以痕跡論實績的考核導向,切實為基層干部減負;得從實處著眼、用實干考量、以實績說話,激勵干部擔當作為,不能“摘了牌子”就“沒了責任”,將“摘牌”與“摘帽”結(jié)合。
官僚主義害死人、形式主義累死人。摘掉形式主義牌子,把虛化的“牌子”從門上摘下來,不能僅僅靠集中行動,或是縣級各部門、鄉(xiāng)鎮(zhèn)上下聯(lián)動,對照有關(guān)規(guī)定和職能職責,主動為村(社區(qū))“摘牌”……對待如此形式主義,一棍子打死不容易,需要久久為功和各級各部門的意識到位,把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有機統(tǒng)一,凸顯實績精準化。(魚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