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熱推薦:守靜觀海|回聲背后

【守靜觀?!?/p>


(資料圖片)

原標題:回聲背后

劉建民

很久以前,因為工作關系,我常去專業(yè)的文學雜志或權威媒體的文學副刊上收集、掌握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的第一手資料,從文本的閱讀開始?,F如今,仍與文學藕斷絲連,但一期不落,常年閱讀文學期刊的勁頭消失得無影無蹤,三兩日讀盡一部長篇的興致也早已蕩然。為數不多的文學訊息獲自手機中的微信朋友圈,包括自媒體在內的各種公號。

如果說優(yōu)秀作家那些白紙黑字的小說、散文、詩歌作品活色生香、有形有聲,那么,通過微信獲得的信息常常是那些有形有聲的作品的影子、回聲,甚至是影子的影子,回聲的回聲。這些遠非第一手的信息資料,盡管包含影像、聲音和文字,有時仍不免碎片化,存在偏差甚至失真,但不失為獲得信息進而尋找真跡時的便捷導引。對有著“外賣詩人”稱謂的王計兵,就是“五一”前夕,通過“工道·專題”《“外賣詩人”、工地“朗讀者”……勞動者的詩生活》、“快手打工詩人”《扔掉麻將去寫詩,這屆勞動人民特別在哪里?》等公號注意到的。

一首被別人轉發(fā)的《趕時間的人》創(chuàng)下兩千萬的閱讀量、新著《趕時間的人——一個外賣員的詩》短時里銷售已超3萬冊,這些數據不能不勾起人往深里探看王計兵是一位怎樣的打工詩人。

每個時代都會有詩人從勞動中出現。當年,在勞動密集型企業(yè)的流水線上,誕生了詩人鄭小瓊、許立志等。套用時尚的話講,從事送外賣的王計兵屬于新業(yè)態(tài)從業(yè)者。送外賣前,他開過數年的貨車,在河里撈過沙,當過搬運工、鉗工、木工。還先后撿破爛,擺地攤,賣水果等,他的筆名“拾荒”就是撿破爛生活的收獲之一。

辛苦的送外賣被出身于貧困之家的王計兵視為一種穩(wěn)定的工作。送外賣固然辛苦,但能保證相對穩(wěn)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送外賣改變了王計兵。用他的話來講就是:“我發(fā)現橫亙在我與世界間的建筑被拆除了。以前我的寫作,像是從房間里透過窗戶或者門去觀察世界。送外賣之后,我發(fā)現世界并不是我想的那樣,很多固有觀念被打破”“我意識到,我需要調整自己看待世界的視角”“見過更多的人生百態(tài)后,我的寫作風格開始發(fā)生轉變”。

和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那些工人詩人相比,如今的打工詩人的筆觸依然離不開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有誰沒點過外賣?可有幾個人能像王計兵那樣思考:“從空氣里趕出風 /從風里趕出刀子/從骨頭里趕出火/從火里趕出水/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我明明一動未動/名字卻跑丟了/你可以叫我:上一個/也可以叫我:下一位”“每天我都能遇到/一個個飛奔的外賣員/用雙腳錘擊大地/在這個人間不斷地淬火?!保ā囤s時間的人》),其間的意味綿密深沉。

王計兵對被稱為“外賣詩人”并不排斥:它是人間的一種善意,給你貼上標簽,承認你很艱苦。在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的尋找上,不同年代的人,差異是明顯的。有別于上世紀50年代涌現出的描寫鐵路、煤礦的詩人、展現鋼鐵廠的工人作家多以書寫行業(yè)內車間里的故事為創(chuàng)作特征,如今的打工詩人視域更寬闊,內容上多了自我的審視,而不僅僅是對工作勞動的歌頌與贊美。多了人生際遇的表述,多了對周遭世界的關注。

如果不能為遠在昆山的王計兵的外賣添一份單,不妨買一本《趕時間的人——一個外賣員的詩》,這不僅是對一位普通勞動者、詩人的尊重,而且是探尋回聲背后,打開一位詩人、普通勞動者人生的最佳方式。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