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互換特產”的底色是網絡信任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互換特產”的底色是網絡信任

最近一段時間,“互換特產”引發(fā)大眾關注。所謂“互換特產”,就是有交換意愿的雙方通過網絡建立聯(lián)系,大致商議好互寄物品的種類與價格,口頭約定互寄家鄉(xiāng)特產,“主打一個信任”——可以說,這是互聯(lián)網時代陌生人線上社交的一種“新玩法”。在體驗“互換特產”時,還有不少人喜歡在社交平臺發(fā)布自己的裝箱、開箱視頻,往往也會引來不少網友的圍觀討論。

一份用心準備的“盲盒特產”,包裝可能不夠華麗,卻承載了陌生人來自千里之外的滿滿心意。有人收到北京姑娘寄來的各式傳統(tǒng)糕點、老字號名菜,有人收到東北大哥一連寄來的四五箱特產……不少網友因為一次“互換特產”與對方相識相知,從“互換特產”到彼此結交、建立友誼,生動詮釋了什么叫“網絡一線牽,珍惜這段緣”。

在交通便利、旅游資源發(fā)達的當下,“互換特產”為何能讓人“深深種草”?一方面,許多人由于工作生活緣故而無暇遠行,或是不擅長做旅行計劃、玩不轉陌生城市,“互換特產”則成為了用“本地人視角”來“打開城市”的妙招,讓人得以通過小眾卻正宗的特產接近心中的“詩和遠方”,形成對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初印象”。另一方面,這個為陌生人裝點心意、展現(xiàn)巧思的過程同樣能使人體驗感滿滿,四處搜羅本地特產、向陌生人熱情講述“我心中的城市”,同樣極大滿足著許多人的自我表達欲望與社交互動需求。

然而,還要關注到,“互換特產”同樣存在一定風險。有網友寄去價值幾百元的特產后卻被對方“拉黑”,無奈表示“沒精力追討,只能道德譴責”;也有網友收到對方草草應付的“特產”后感覺很受傷。面對這種情況,從理性層面講,在“互換特產”前,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自身可能面臨的風險;而從情感層面講,即便偶然遭遇“空手套白狼”,我們也不必對一次失敗的社交經歷過于后悔自責,更不應就此對某個地域產生負面印象乃至抵觸情緒。

事實上,無論“互換”成功與否,其本質都是網絡社交的一場“試驗”。在意欲收獲責任感與被信任感的同時,網友們也在積極感知并學習著網絡社交的分寸與邊界,這本身就是網絡時代的“必修課”。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網上種種“互換特產”的真實經歷其實也提示我們,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人際交往既要以誠待人,也應保持理性謹慎。在盡可能確保自身權益的前提下充分交流、建立友誼,才能更大程度發(fā)揮網絡社交的優(yōu)勢與妙用。

從網絡反饋的普遍熱情來看,隨著公眾網絡素養(yǎng)的普遍提升,人們對于網絡社交的詮釋也將更加多元且深入。期待網絡空間不斷誕生更多新奇有趣的社交模式,更好地助力人們締結現(xiàn)實交往中的真誠與善意。(陳之琪)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