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知識擺攤讓知識變現


(資料圖片)

原標題:知識擺攤讓知識變現

畢業(yè)季,大理和杭州的一些大學哲學系、心理學、法學專業(yè)學生上街擺攤,提供付費聊天、咨詢服務,引發(fā)不少討論。值得關注的一點在于出攤的都是文科生,從這個視角觀察,很多問題值得思考。

從供需關系來看,文科畢業(yè)生數量遠遠超過市場需求。教育部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23屆高校畢業(yè)生1158萬,文科生占比近40%。而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對于文科人才的需求卻沒有同步增長,甚至有所下降,因而,這知識擺攤備受關注。有人將之視為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也有人將其當成就業(yè)的過渡地帶和緩沖空間。不管哪一種,這些大學生們通過知識擺攤,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知識變現,其積極意義不小。

就業(yè)意味著要有崗位,但若擺脫這個固式思維,將學科專業(yè)知識放在更大的空間去,比如市場,那就多了消費的概念,以供需來探路,未必沒有應用場景。心理學專業(yè)學生“拙木”用心理咨詢攤聊愈、解惑,美學碩士“紅豆泥”做攝影+哲學、美學、藝術學咨詢,大四法學生郭濤做法律咨詢,哲學碩士“熱帶魚”的學術擺攤則是哲學咨詢、治療與聊天,四個知識擺攤故事中,“熱帶魚”單日最高收入600元,“拙木”聊愈1小時最高200元,“紅豆泥”與郭濤剛開始擺攤,第一天僅賺44元。此外,“熱帶魚”短短幾天便因擺攤認識了許多朋友,包括不少旅居的游客和用四川話為她招攬生意的撿垃圾大爺……這些細節(jié)至少說明,文科并非無用之學,很多文科專業(yè)的消費需求仍在。

值得欣慰的是,面對求職難,年輕人在積極尋求更多的生存方式,主動開拓應用場景。這個時候,知識儲備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至關重要。無論文科理科,提升競爭力最重要的是拓寬知識視野,增強專業(yè)素養(yǎng)。新聞中提到,“熱帶魚”自稱擺攤靈感源于她在校旁聽的《哲學治療與咨詢》課。這首先說明“熱帶魚”很敏銳,她在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解決問題,也懂得關注社會熱點和行業(yè)動態(tài),了解市場需求與發(fā)展趨勢。這里隱含一個終身學習的觀念,大學學習的東西不可能使用一輩子,而從另一個角度想,應對當下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形勢,大學是否可以對原來的課程做些調整?事實上,教育也不只是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賦予學生通用能力——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等。

當然,擺攤肯定解決不了所有學生的就業(yè)問題,承載量太有限了。但可以順此思路去尋找更多承載空間,在諸多產業(yè)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消費需求、創(chuàng)造崗位,特別是文化產業(yè)。當哲學可用以聊天和治愈,那么用知識對話的場景就足以走向更廣義的文化消費,而當下所欠缺的正是對消費習慣的培養(yǎng),有了習慣,才有需求、有平臺、有路徑、有銷量。(劉薇)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