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世界微速訊:《浙江儒學通史》:首次以通史形式,梳理浙江儒學這一文化高峰

首部浙江儒學通史

正式出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五卷本《浙江儒學通史》,聚焦浙江儒學這一積淀豐厚的寶貴文化遺產,首次以通史的形式對浙江這塊歷史上儒學發(fā)展高地之文脈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闡述,以期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發(fā)展新時代儒學和中國學術思想提供豐厚思想資源。


(資料圖片)

叢書由當代儒學界著名學者吳光擔綱主編,帶領頗具實力的浙學研究者白效詠、董根洪、王希坤、錢明、張宏敏、宮云維等合作完成。

浙江儒學通史·漢唐卷

浙江儒學通史·宋元卷

浙江儒學通史·明代卷

浙江儒學通史·清代卷

浙江儒學通史·近現(xiàn)代卷

何謂

“浙江儒學”

所謂“浙江儒學”,是指淵源于東漢、形成于兩宋、轉型于明代、發(fā)揚光大于清代的浙東經(jīng)史之學,它包括東漢王充的“實事疾妄”之學、兩宋金華之學、永嘉永康事功之學、四明心學以及明代王陽明良知心學、劉宗周慎獨之學和清代以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為代表的浙東經(jīng)史之學,還包括以龔自珍、章太炎、孫詒讓、馬一浮為代表的近現(xiàn)代儒學。漢唐特別是兩宋以來,眾多浙籍碩儒著書立說、開創(chuàng)學派、開門講學,不僅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更為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儒學的傳播、傳承、創(chuàng)新做出了重大貢獻,猶如黃鐘大呂,響徹歷史時空。

作者簡介

主編:吳光

長期致力于儒學之傳承和當代價值研究。歷任浙江省社科院哲學所所長、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暨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儒家哲學片論》《國學新講》《吳光說儒》等多部儒學專著。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主持整理出版中國儒學重要代表人物全集如《黃宗羲全集》《王陽明全集》《劉宗周全集》《馬一浮全集》等,另主編《陽明學研究叢書》《清代浙東經(jīng)史學派資料匯輯》等。

各分卷作者:

浙江儒學通史?漢唐卷 | 白效詠 等 著

浙江儒學通史?宋元卷 | 董根洪? 王希坤 著

浙江儒學通史?明代卷 | 錢明? 等 著

浙江儒學通史?清代卷 | 張宏敏 等 著

浙江儒學通史?近現(xiàn)代卷 | 宮云維 等 著

精彩樣章

總論:從王充到馬一浮

——兼論浙江儒學的特色和基本精神

吳光

三、浙江儒學的學術特色與基本精神

前文簡說了浙江儒學的源頭與開山,并概述了浙江儒學的基本發(fā)展脈絡。這里,還需要厘清浙江儒學與浙學的關系。自1992年以來,筆者在多篇論浙學的文章中討論了浙學內涵的狹義、中義與廣義之分,指出:狹義的“浙學”概念是指發(fā)端于北宋,形成于南宋永嘉、永康、金華地區(qū),以葉適、陳亮、呂祖謙為代表的浙東經(jīng)史之學;中義的“浙學”概念是指淵源于東漢、形成于南宋、轉型于明代、發(fā)揚光大于清代的浙東經(jīng)史之學,包括東漢王充的“實事疾妄”之學,南宋婺學與永嘉、永康之學,南宋四明之學以及明代陽明心學、蕺山慎獨之學和清代浙東經(jīng)史之學;廣義的“浙學”概念即“大浙學”概念,指的是淵源于古越、興盛于宋元明清而綿延于當代的浙江學術傳統(tǒng)與人文精神傳統(tǒng)。無論是狹義還是中義、廣義,浙學的主流學術都是儒學。特別是狹義與中義上的浙學,其主體就是浙江儒學。那么,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浙江儒學形成了哪些特色,積淀了怎樣的學術文化精神呢?在此謹陳管見。

(一)浙江儒學的學術特色

從宏觀而言,浙江儒學具有三大特色:第一,多元包容。浙江儒學從開山祖王充開始,在學術上就具備了多元包容、兼采各家的思想特色。王充學說的根本宗旨是“實事疾妄”。其學說在宇宙觀、天道觀方面批判了董仲舒等儒家的“天人感應”目的論,堅持了道家黃老學派的“元氣自然”論,自稱其“自然”之說“從道不隨事,雖違儒家之說,合黃、老之義也”(《論衡·自然篇》)。但他在治國戰(zhàn)略上則稱贊“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論衡·案書篇》),并兼采了儒家、法家的治國戰(zhàn)略,說“治國之道,所養(yǎng)有二:一曰養(yǎng)德,二曰養(yǎng)力。……此所謂文武張設,德力具足者也”(《論衡·非韓篇》)。在人性論問題上,他批判性地綜合了各家之說,說“余固以孟軻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孫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論衡·本性篇》),并提出了自己的“性有善有惡”論。這都體現(xiàn)了王充學說的多元包容特色。不僅是王充,歷史上的浙江儒家,大多具有多元包容特色,如宋儒葉適強調“中和兼得”“崇義以養(yǎng)利”,王陽明主張“折衷朱陸,會通佛老”,黃宗羲提倡“會眾合一”,章學誠主張“道并行而不?!?,等等,都是浙江儒學“會通諸家、多元包容”的學術特色之體現(xiàn)。

第二是經(jīng)世致用。浙江儒家歷來重視經(jīng)世致用,如王充特別強調“文為世用”,說文章“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論衡·自紀篇》)。葉適敢言功利,提倡事功之學,反對空談“道義”,他對董仲舒的義利觀提出了尖銳的批判,說:“‘仁人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此語初看極好,細看全疏闊?!葻o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爾!”呂祖謙強調“學問本為實用”,主張學術必須“講實理、育實材而求實用”,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明德親民”,黃宗羲說“儒者之學,經(jīng)緯天地”、主張“學必原本于經(jīng)術,而后不為蹈虛,必證明于史籍,而后足以應務”,又說“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為真”。這些論述,都深刻反映了浙江儒學的經(jīng)世致用特色。

第三,從民本、親民到民主的思想轉型。王充在《論衡》中多次引用管子“倉廩實知禮節(jié),衣食足知榮辱”的名言,強調了國家富足對于人民信守禮義的重要意義,葉適、呂祖謙皆有明確的“仁政”“愛民”思想,具有傳統(tǒng)儒家的“民本”思想。到王陽明,則十分強調“親民”,并以“明明德”為體,“親民”為用。王陽明解釋《大學》古本時強調“親民”主張,“‘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秩缈鬃友浴藜阂园舶傩铡?,‘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親民’”,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命題,張岱提出“予奪之權,自民主之”的命題,近代儒者孫詒讓的實業(yè)救國主張等,構成了浙江儒學史的“民本”思想傳統(tǒng),從而成為浙江儒學從民本到民主的一大思想特色。

(二)浙江儒學的基本精神

在浙江儒學各派各家兩千余年的磨合過程中,逐漸凝聚了一些共通的基本精神。這些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

第一,“實事疾妄”的求實批判精神。王充《論衡》的“實事疾妄”宗旨,代表著浙江儒學的求實批判精神。王充之后,浙江最富求實、批判精神的思想家當屬南宋的葉適、明清之際的黃宗羲和現(xiàn)代的魯迅。魯迅不屬儒家,在此不擬贅述。葉適的批判對象,上起孔子弟子,下至程朱理學諸家。他尤其深刻批判了漢儒董仲舒所謂“正誼(義)不謀利,明道不計功”的重義輕利價值觀,而提出了他的“利者義之和,義者利之本”的“崇義養(yǎng)利”價值觀。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嚴厲批判了君主專制制度,喊出了“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反專制口號,并提出了以“天下為主,君為客”為中心的具有民主啟蒙傾向的社會改革綱領。

第二,“以民為本”的人文精神。富有人文精神,是浙江儒學的一大特色。這種人文精神除了傳統(tǒng)的“民惟邦本”、重民愛民、為民請命之外,還有個農商本末的爭論。傳統(tǒng)儒家都堅持“農本商末”政策,但浙江儒者特別重視切于民用的工商業(yè)。例如葉適就提出“通商惠工,扶持商賈”的國家政策,并提出“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興。抑末厚本,非正論也”的重商思想。王陽明則明確提出“四民異業(yè)而同道……其歸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的“四民同道”思想,黃宗羲繼承了葉適、王陽明的思想主張,在《明夷待訪錄》中從理論上厘清了所謂“本末之道”,認為應該以是否“切于民用”為標準,那些“不切于民用”的“行業(yè)”如巫、佛、倡、優(yōu)等才是“末”,應當整治,而工、商不僅切于民用,而且是“古圣王”之所崇者,從而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主張。③這種“四民同道,工商皆本”的思想主張,較之古代儒家一般意義上的“民本”思想進了一大步,體現(xiàn)了浙江儒學重視發(fā)展工商業(yè)的新人文精神。

第三,“經(jīng)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實學精神。這種實學精神強調的是“學以致用”,有學才有用,無學便無用。而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重點還是放在力行實踐上。他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嬷此詾樾校恍胁蛔阒^之知’”,這已經(jīng)透露了“知行合一”重在行的傾向。而其后學黃宗羲更是心領神會,進一步將王陽明的知行觀導向了“力行實踐”觀。黃宗羲解說王陽明“致良知”學說時說:先生之格物,謂“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以圣人教人只是一個行,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篤行之者,行此數(shù)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窮理,只在知上討個分曉之非。于是,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成了“行良知”,即良知的實踐了。這正是一種“知行合一,力行實踐”的精神??梢姡蹶柮鳌爸泻弦弧敝杏^的提出,為浙江儒學的經(jīng)世致用傳統(tǒng)打上了特別重視力行實踐的印記。

第四,“崇尚氣節(jié),正直敢言”的豪杰精神。浙江儒學歷來有“崇尚氣節(jié),正直敢言”的好傳統(tǒng)。從王充的“實事疾妄”到葉適的“習學記言”、方孝孺的寧死不屈、王陽明的“狂者胸次”、黃宗羲的“豪杰精神”,再到近代龔自珍的“自改革”、王棻的“氣節(jié)為本”說,都彰顯了浙江儒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品格。在浙江儒學史上,學識淵博且具有剛正不阿獨立人格的學者代有人出,王充、葉適、方孝孺、于謙、王陽明、劉宗周、呂留良、黃宗羲、全祖望、章太炎、馬一浮等是佼佼者。尤其值得謳歌的是,在清代文字獄盛行、浙江許多學者受到迫害,又有許多學者躲進小樓搞考據(jù)的時候,以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為代表的浙東經(jīng)史學派卻仍然敢冒風險去提倡“經(jīng)世致用”之學,去批判那種為專制君主服務的御用學風或脫離實際的空虛學風,這確乎令人肅然起敬。

第五,“教育優(yōu)先,人才第一”的文教興邦精神。浙江之所以獲得“文獻名邦”“人文淵藪”的雅號盛譽,并不是僅由山水之美自然陶冶出來的,更是由“人文化成”逐漸升華而成的,即教化的結果。而教化之行,必先興辦教育,教育興而人才出,這是千古不移之理。浙江自唐五代以迄近現(xiàn)代,形成了文教興邦、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在教育方面,不僅官學普及于各府(州)、縣,而且民間辦學蔚然成風,精舍、書院、義塾、書堂、社學、私塾、學校等,形式多樣。僅以書院為例,浙江所建書院數(shù)量在全國所占比例,唐五代時居第三位,宋元明時期均居第二位,清代則居全國第一。浙江的書院,不僅歷史悠久,數(shù)量眾多,而且學風活潑,人才輩出。而儒家學者正是文教興邦的生力軍,特別是呂祖謙、葉適、王陽明、劉宗周、黃宗羲、全祖望等,都是致力于書院教育的大儒。至于近現(xiàn)代,更涌現(xiàn)了一大批著名儒學教育家,如章太炎、孫詒讓、馬一浮等,他們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是浙江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標簽: 浙江儒學通史首次以通史形式 梳理浙江儒學這一文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