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街面垃圾桶減少是進步


(資料圖片)

原標題:街面垃圾桶減少是進步

近日,一則“上海的垃圾桶在哪里”的話題沖上熱搜。有網(wǎng)友表示,“自從搞了垃圾分類,上海的垃圾桶就集體消失了”“整條路找不到兩三個”,有許多垃圾都丟在了路邊的共享單車車筐里。

熱搜引發(fā)了不同城市網(wǎng)友的共鳴:“廈門也差不多”“南京垃圾桶也少”“杭州也很難找到”……實施垃圾分類已有數(shù)年,一些人逐漸發(fā)現(xiàn),在馬路、步行街、廣場上,丟垃圾成了一種“麻煩”。因為,很多公共場所里的果殼箱、垃圾桶“消失”了。

手里攥著垃圾逛街,可不是一種舒適的體驗。有人就此抱怨,街面上的垃圾桶是否撤得太快太徹底了?有人建議,讓部分垃圾桶返回街面和公共場所,重新“上崗”。

筆者認為,垃圾分類開展后,街面和公共場所垃圾桶減少,雖然會給行人帶來一定的不便,但這恰恰是垃圾分類和城市治理的一種進步。它意味著,中國城市的垃圾分類,從社區(qū)、單位,不斷深入到城市的角角落落、街頭巷尾。客觀上,它也帶來了城市整潔度的提升、街面環(huán)境的美觀,特別是減少了南方城市垃圾桶雨季污水橫流、夏季臭氣四散的現(xiàn)象,提升了垃圾分類的效率,減輕了城市環(huán)衛(wèi)人員的工作量。

實際上,前些年,我們的輿論不乏這樣的贊美。我們發(fā)現(xiàn)日本、韓國的一些城市街頭,垃圾桶也是難覓蹤影,很多日本和韓國市民養(yǎng)成了把在外面產(chǎn)生的垃圾帶回家處理的習慣。我們一度驚嘆這樣的國民素質。在我國臺灣省,一些城市同樣存在這種情形。這一度被認為是高素質的表征。但是,不能垃圾分類輪到我們,帶來了一些不便,便產(chǎn)生畏難情緒。應該講,克服一些這樣的不便,也是我們在推進垃圾分類過程中應該承受的。

在實踐中,相關部門的態(tài)度和方向也很明確。其實,在上海,2022年7月,就曾有市民致信上海相關部門,希望能增設公共場所的垃圾桶。當時,有關部門答復,將“按照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精細設置、總量減少的原則,在全市范圍內優(yōu)化道路、公共廣場等區(qū)域廢物箱設置”。在杭州,2019年8月《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后,除了十字路口、公交車站等重要節(jié)點,其他點位的果殼箱已經(jīng)逐步撤減??偭繙p少,這是中國推進垃圾分類進程中城市街頭垃圾桶的共同“命運”。

當然,“總量減少”也不意味著要在短時間內完全撤得干干凈凈乃至一個不剩。相關部門完全可以根據(jù)科學原則,優(yōu)化街面和公共場所的垃圾桶設置,既合理過渡、逐步減少,也不至于走向極端化、一刀切。但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希望廣大市民能從理念上理解這一做法,街面垃圾桶的總量減少不僅是國際先進城市治理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們開展垃圾分類的題中之義。對此,街道、社區(qū)、城市管理相關部門應多做一些宣傳推廣活動。另一方面,作為公眾,我們也應逐漸培養(yǎng)隨身攜帶垃圾袋、把垃圾帶回小區(qū)或車上到有垃圾桶的地方再處理等好的習慣。(逯海濤)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