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頭條丨別讓童年困在手機屏幕里
【資料圖】
原標題:別讓童年困在手機屏幕里
近日,多篇報道聚焦農村留守兒童沉迷手機亂象:孩子們或是玩游戲到深夜,與同學攀比;或是無節(jié)制地刷短視頻,生活中濫用“網言梗語”?!皟和绾慰茖W使用智能手機”這一話題再次引發(fā)討論。
從數據來看,農村與城市一樣,越來越離不開智能手機。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51億,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6%;單就農村地區(qū)來看,互聯(lián)網普及率升至61.9%。孩子“觸網”越來越早。對于留守兒童家庭而言,智能手機提供了遠程陪伴、感情聯(lián)絡的功能,也為留守兒童認識世界提供了新的窗口,它的普及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然而,他們透過這扇“窗口”,看到的不全是希望的田野,智能手機帶來的隱患不少。面對游戲和短視頻,許多成年人尚且難以自控,更不必說自我約束力不足的孩子。留守兒童沉迷其中導致精力渙散、成績下降,在外務工的父母鞭長莫及;祖輩隔代管教力不從心,“不愿管”和“管不來”時常滋生矛盾。對久居村莊的孩子而言,智能手機的吸引力只會更強,需要多方介入進行監(jiān)管。
“窗框”可由薔薇點綴,應對智能手機的弊端,需堵疏并用。最嚴“防沉迷”規(guī)定實施已逾一年,服務商也陸續(xù)推出“青少年模式”,旨在培養(yǎng)健康的使用習慣。一味封堵終有隙,長遠來看需合理疏導。近日,廣電總局研究部署加強短視頻管理,指出“在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引領風尚方面對未成年人發(fā)揮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亦有部分平臺嘗試將《唐詩三百首》《十萬個為什么》等叢書制成短視頻,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知識。為智能手機加上健康的“濾鏡”,有助于發(fā)揮其積極作用。
流連于“窗臺”,莫要忘了走出門去,孩子的成長不能困于網絡世界中。兒童社會化是人格培養(yǎng)和社會關系塑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家庭中、學校里、伙伴間以及網絡上,孩子逐漸學習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學校里藏手機,周末通宵刷視頻,同學群里的交流只剩下游戲”……兒童若沉醉于智能手機構筑的“溫柔鄉(xiāng)”,將網絡人格過度帶入生活,可能造成社會行為的失范。我們不僅會擔憂孩子的成績與健康,更期待他們成長為“多向度的人”。智能手機不應成為孩子生活的全部。
五六年前,筆者在返鄉(xiāng)途中曾親歷此番場景——夕陽里,嶄新的道路在田間穿梭,村口的廢棄油桶和舊農機橫列,孩子們蹲坐其上,背對背舉著手機。自然與鐵銹、富裕與貧瘠、同伴與孤獨在此刻共存,不禁引人深思:網絡通了、鄉(xiāng)村富了,留守兒童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樣玩耍,但與之相伴的并非是精神富足。因此,成年人也要給予他們更多陪伴,引導他們親身體會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的美好。
豐富留守兒童精神生活,助力鄉(xiāng)村文化振興,意義深遠。生長在窗邊的“小豆豆”,也可擁有自己的“電車教室”;低頭玩手機的孩子們本就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們應該享有更為廣闊的成長空間。(默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