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決不能任由失實言論中傷老師


【資料圖】

原標題:決不能任由失實言論中傷老師

近年來,師風師德問題愈發(fā)受到社會關注。但據《半月談》報道,涉及教師的不實舉報、污名化、刻意炒作內容有增加趨勢,讓一些老師無辜陷入輿論漩渦,對教師工作、教育事業(yè)造成負面影響。

這類內容,往往會取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配一些聳人聽聞的字眼,疊加類似學校場景、學生背景的視頻和圖片,然后捏造演繹相關言論,從而模糊虛實界線。不明所以的網友,有可能在情緒挑動之下輕信不實內容,無意間為不實信息推波助瀾。

教育工作直接涉及千家萬戶,社會各界對于教育高度關注。教師的言行容易被置于輿論的“聚光燈”與“放大鏡”下。網絡傳播和心理學上有“羊群效應”,人們的期待越高、關注越高,也就越容易被不實言論帶偏。

越是如此,越說明打擊涉教師失實言論的重要性。不時出現的不實信息,讓不少教師如履薄冰,不敢過多批評教育孩子。任由謠言傳播,會在網上形成貶低教師身份、詆毀教師能力的不良風氣,破壞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最終受影響的,是孩子的成長及教育的進步。

打擊涉教師失實言論,需要把準脈搏、精準施策。首先要完善溯源機制,追查最早的發(fā)布者、造謠者并依法依規(guī)懲處,真正起到震懾作用。在傳播過程中,平臺既要加強內容監(jiān)管與信息核查,及時斬斷不實言論的傳播鏈條;也要暢通舉報渠道,讓涉事教師、學校能夠方便快捷地依法維權。面對蕪雜的信息,網友們也需要增強甄別能力,避免成為謠言的“二傳手”。

從根本上說,幫助廣大教師擺脫不實言論的輿論漩渦,還要向教育本身要答案。廣大教師應牢記立德樹人初心,學校應提升依法辦學能力。也要看到,身處網絡時代,不實信息的發(fā)酵會帶來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老師、學校必須提高媒介素養(yǎng),及時處理回應相關信息。更重要的是,社會公眾需要對教育工作者多一些理解與溝通,少一些苛責與猜疑。唯有如此,才能讓家校關系更和諧、教師工作更安心、孩子成長更穩(wěn)健。畢竟,全社會的共同愿望,都是孩子們能有一個更美好的明天。(呂品)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