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世界今日報丨美國人變得“不愛國了”?


(資料圖片)

原標題:美國人變得“不愛國了”?

一項由華爾街日報和芝加哥大學國家民意研究中心(NORC)聯(lián)合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美國人正在背離曾定義美國的價值觀,愛國主義、宗教信仰、生兒育女等曾幫助在幾代人心中定義美國國民性格的優(yōu)先事項,對美國人的重要性正在下降。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變化?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美國政治思潮中的周期性因素。在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前,美國與其他主要西方國家一樣主要采取經典的自由主義政策。但自由資本主義導致的大蕭條和大危機極大改變了全世界對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知,強調政府干預的思潮如凱恩斯主義等開始占據上風。然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政府干預導致的滯脹問題又變得難以解決,于是1979年上臺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1981年上臺的美國總統(tǒng)里根幾乎同時在自己國家進行了新自由主義改革。這次改革的成效當時來看是明顯的,美國經濟進入增長快車道。但新自由主義改革的后果也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而迅速累積,社會貧富差距迅速拉大。美國總統(tǒng)拜登上臺后試圖糾正這一問題,但貧富差距并沒縮小,國家債務反而加速擴張,類似的政策和現(xiàn)實都持續(xù)破壞著美國民眾對于政府乃至國家的信心。

二是族群和人口的結構性因素持續(xù)發(fā)酵。一方面,移民占美國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2010年到2020年間美國人口增長來源中,外來移民占60%,這個趨勢還將延續(xù)下去。另一方面,白人在美國的主導地位還在被迅速削弱。1980年時,不包括拉美裔的白人占美國總人口80%,這一比例到2020年已下降到58%。與此同時,白人的絕對值也在下降,2010到2020年白人人口減少了500萬。而且在越年輕的世代中,白人的比例更低。在最年輕一代中,美國已經沒有了主體族群,維系國家認同的一個重要紐帶因此被嚴重削弱,連帶著宗教信仰等方面也更趨多元化。

與此同時,非白人群體在美國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政治參與熱情隨之上升。比如在美國經濟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亞州,白人比例只有37%。非白人群體經濟和政治地位的上升不可避免地引起白人群體尤其白人至上主義者的警惕,族裔差異轉化為政黨分歧的通道也更便捷。這導致美國保守者會更加保守,激進派會更加激進,形成政治共識將更困難。政治共識被削弱,對國家的認同也自然會下降。

三是疫情綜合征延續(xù)。美國政府在疫情期間罔顧科學事實和消極作為,甚至將“保經濟”置于“保人命”之上,為了裝點經濟數據多次通過“撒幣”加以刺激。但疫情期間大幅增加的開支,成為美國后疫情時代歷史性高通脹的一個關鍵肇因。為應對高通脹率,美聯(lián)儲只好不斷加息,又導致美國金融體系劇烈動蕩。這些也都在破壞著美國民眾對國家的信任和情感依賴。

除了上述三大因素,信息化也是美國政治和社會價值觀變遷的重要催化性力量。隨著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信息化時代到來,美國人口族群等結構性因素變化轉化為政治變化的速度也不斷提速。因此,問題不是美國人“不愛國了”,而是美國人在變而美國的變化沒有跟上,兩者之間更不協(xié)調了。

(張家棟,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