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時訊:工人日報e網評|“多走些地方,少買點東西”,導游規(guī)勸何以火上熱搜?
龔先生
“旅游,以游為主,盡量多走一些地方,少買一點東西?!?/strong>
(資料圖)
“看到好的東西可以當面問我,在人家店門口,我都說蠻好的蠻好的,但當我說這句話的時候,你們就要注意了?!?/strong>
近日,在江蘇蘇州,一位導游在大巴車上暖心提醒游客理性購物的視頻火上熱搜。這位導游甚至還跟游客面授機宜、對起暗號。不少網友評論,“這才是良心導游,導游不能成導購!”
據(jù)報道,該導游姓諸,是一名在短視頻平臺上擁有1200多萬粉絲的網紅導游,從業(yè)數(shù)十年來,他憑借自己寬廣的知識面、幽默的講解風格,深受游客的喜愛。
視頻來源:新黃河“時視頻”
在導游行業(yè)摸爬滾打多年后,諸導對跟團游存在的強制購物、低價團、無序競爭等問題,顯然有著更真切的體會。作為一名公認的優(yōu)秀導游,他在促進行業(yè)健康發(fā)展、樹立導游群像等方面,也有著更多責任感。優(yōu)質導游、短視頻博主等多種身份,意味著他有更加多元的收入渠道,不必靠帶購物團、賺游客購物提成來滿足基本收入。
與諸導形成鮮明對比,幾天前一則“導游疑因游客未購物大罵游客”的視頻引發(fā)關注。涉事旅行社被責令作出改正、沒收違法所得1200元、并處30萬元的行政處罰;涉事導游被吊銷了導游證,并被處以罰款5萬元的頂格行政處罰。
與近來一些地方的導游“罵游客不買東西可恥”“罵不購物游客騙吃騙喝”“購物不達標就不發(fā)房卡”等行為相比,諸導“勸游客少買東西”堪稱導游界的一股清流。其行為之所以贏得網友點贊,是緣于很多人對旅游過程中強迫購物的痛恨,對舒心旅游環(huán)境的呼喚。
新華社/發(fā)? 徐駿/作
當然,某導游論壇里一些從業(yè)者也有不同看法——
“如果所有的導游都有工資底薪和生活保障的話,誰愿意進購物店?”
“沒有解決導游溫飽問題之前,去討論是否該抵制購物和自費,無異于掩耳盜鈴,自欺欺人?!?/strong>
導游們的苦衷,再次戳中某些地方旅游市場混亂的軟肋。
很多人漸漸明白,在個別帶團導游威脅游客購物的背后,一定有不合理的導游薪酬機制、屢禁不止的低價團等行業(yè)痼疾在作怪。
一方面,一些無良購物店通過出售低質高價且無標準的產品,借助高額回扣、高額返點,與旅行社上演一場利益合謀,以超低團費吸引游客上鉤。另一方面,不少導游沒有底薪,只能去賺人頭費和購物提成,從而被動地淪為低價游的執(zhí)行工具。
我國現(xiàn)行的旅游法嚴禁不合理的低價游活動,規(guī)定了旅行社不得通過安排購物或者另行付費旅游項目獲取回扣等不正當利益,不能指定具體購物場所,不能安排另行付費旅游項目。經雙方協(xié)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不影響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但一些地方是否嚴格執(zhí)行法律規(guī)定,仍需打個問號。
一些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門為了當?shù)芈糜卧鍪眨瑢π袠I(yè)亂象往往睜只眼閉只眼。一些游客明知低價旅游團會有后續(xù)購物、自費項目,卻抱著占便宜心理而前往。跟團到外地旅游,事后游客維權難也是因素之一。
治理旅游行業(yè)亂象,顯然不能僅靠導游“多走一些地方,少買一點東西”的真誠規(guī)勸,更有賴于深挖行業(yè)痼疾,徹底斬斷其中的利益鏈條,避免惡性競爭,保障游客利益。
當更多旅游景區(qū)不再為門票經濟、購物經濟所羈絆,能夠找到更多的經濟增長點和健康可持續(xù)的盈利模式,相信公眾的旅游體驗會逐步向好,說大實話的導游也不會再成新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