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鑄就防范“隔空猥褻”的銅墻鐵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鑄就防范“隔空猥褻”的銅墻鐵壁

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正在利用網絡“隔空猥褻”未成年人,它會偽裝成同性別的“姐姐”,用20元買不雅視頻;它可能是“男朋友”,提出拍裸照、裸聊的邀請。在法律上,這種行為被稱為“隔空猥褻”。據統(tǒng)計,2018年到2022年9月,全國范圍內有1130人因為利用網絡“隔空猥褻”未成年人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北京青年報》?3月20日)

從傳統(tǒng)觀念上看,這種“隔空猥褻”行為,并不在法律嚴懲的范圍之內。根據刑法,構成強制猥褻罪,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猥褻他人。在司法實踐中,對于“隔空猥褻”問題的探討,還遇到了證據保全、后果界定等難題。

然而,看似沒有暴力、脅迫的表象、但同樣會對受害人造成巨大傷害并產生嚴重社會危害的猥褻行為,同樣不被法律允許。值得肯定的是,如今人們對于“隔空猥褻”本質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學界的意見也趨于統(tǒng)一,認為“隔空猥褻”行為,也具有強制猥褻違法犯罪的實質要件,利用網絡產生的心理震懾或壓迫,實現猥褻的目的,也應屬于“強制”手段,歸入“其他方法”之列。2018年11月,最高檢公布的第11批指導案例中的“駱某案”,明確了“隔空猥褻”行為具有相同的社會危害性,可以認定構成猥褻兒童罪(既遂),為這類違法行為打上了犯罪烙印。刑法修正案(十一)出臺后,細化猥褻兒童罪從重處罰規(guī)定,更為懲治“隔空猥褻”提供了法律利劍。

我們也要看到,盡管立法和司法付出了巨大努力,為打擊“隔空猥褻”、保護未成年人提供了強大的法律武器,但面對氣焰囂張的違法犯罪行為,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翻看媒體報道案例,很多受害者不過10歲左右,這個弱勢群體社會經驗欠缺,迷戀網絡世界不能自拔,很容易在不法分子誘導下,邁出危險的一步。對于學校和家庭,有必要加強網絡教育引導,告知自我保護的方法,規(guī)范孩子的上網行為,有效隔絕網絡黑手的入侵。

依法打擊“隔空猥褻”,有關職能部門和平臺也責無旁貸。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智能終端產品的制造者、銷售者“應當在產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件”,網絡服務提供者“發(fā)現未成年人通過網絡發(fā)布私密信息的,應當及時提示,并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這些有的放矢的舉措,需要落地有聲,形成強大合力,讓“隔空猥褻”無處藏身。

還應看到的是,在現代網絡技術的加持下,“隔空猥褻”不法行為也在升級換代,隱蔽性、危害性在持續(xù)增強,這也給打擊和防范犯罪行為帶來更大挑戰(zhàn)。對此,有必要改進技術條件,構建全時域的預警防范機制,保全相關證據,聯動報警處置,形成更強大的打擊“隔空猥褻”力量,為孩子撐起一方更安全的藍天。(劉婷婷)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