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天天報資訊】說案|大數據下認定工傷的“工作時間”需甄別

【說案】

原標題:大數據下認定工傷的“工作時間”需甄別


(相關資料圖)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周倩

工傷認定關系到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在司法實踐中,法院是如何判定職工所受事故傷害是否構成工傷呢?近日,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通過甄別大數據,重新認定工傷的案件。

【案情簡介】

2019年6月26日23時許,某出租汽車公司駕駛員郭先生,在家門口的出租車內昏迷。鄰居及其家人將其抬進家中,后送醫(yī)院治療,于次日確認死亡。

郭先生之妻王女士向北京市西城區(qū)人社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該局對此作出《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認為依據某出租汽車公司提交的第三方通信公司關于郭先生車輛2019年6月26日18時至2019年6月27日零時的相關運行數據材料顯示:此時間段汽車車門關、空車、ACC關、速度0、里程0,故認為郭先生犯病時,出租汽車未處于工作狀態(tài),郭先生犯病時未在工作時間內,不構成工傷。王女士不服,將北京市西城區(qū)人社局告上法庭。

【庭審過程】

本案審理過程中,承辦法官全面甄別涉案出租車運行數據材料,發(fā)現涉案出租車運行數據中車門關是默認數值,車門實際開合無法在后臺數據中予以反饋。因此,僅僅依據出租車后臺大數據分析,不能推斷出司機郭先生突發(fā)疾病時處于非工作狀態(tài)。同時,考慮到出租車行業(yè)的工作性質特點,晚上6點至凌晨通常也屬于出租車司機的工作時間,出租車司機的工作場所主要在出租汽車內。綜合考量郭先生犯病的時間屬于出租車司機合理工作時間段、被發(fā)現時的地點在出租車內等因素,法院傾向于認為郭先生構成工傷。

為了實質化解行政糾紛,在審理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法院充分發(fā)揮府院聯席會議優(yōu)勢,及時與被告聯系溝通,向其反映審理查明的新事實,充分交流了看法。

【審判結果】

最終北京市西城區(qū)人社局接受法院意見,重新作出工傷認定結論,某出租汽車公司也表示認可,本案行政糾紛最終得以實質化解。

【以案說法】

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和第十六條的規(guī)定,認定工傷需要滿足三個要素: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工作原因,俗稱“三工原則”,即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可以認定為工傷。

本案爭議的是郭先生受到事故傷害時是否處于工作時間問題。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工作時間不僅包括公司規(guī)章制度規(guī)定的“朝九晚五”打卡時間,也包括工作時間的合理延伸,比如上下班途中以及公司安排的加班時間。工作場所既包括辦公室、工廠等具體工作場地,也包括因公外出期間的出差地,還包括在工作時間內,職工來往于多個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工作場所之間的合理區(qū)域。之所以將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作合理的延伸,核心思想就是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只要是職工因為工作原因受到了事故傷害,就應當認定為工傷。

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都是判斷是否屬于工作原因的要素。同時,《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規(guī)定了幾種法定的排除情形,比如醉酒、吸毒,故意犯罪,自殺自殘等不得認定工傷。用人單位能夠證明職工是由于上述幾種情況受到了事故傷害,不得認定為工傷。

標簽: 工作時間 工作場所 北京市西城區(qū)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