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動漫 >

環(huán)球訊息:請不要奪走孩子的未來


(資料圖片)

看到21話老師舍身救下亞可時說的那句話,有點明白了為什么從宅社到扳機社這群人總喜歡讓有點幼稚、容易沖動但又充滿活力(真嗣:?)的年輕人做為主角,以及EVA最后為何會說“所有的孩子們,恭喜你們”。

年輕人總是會犯錯的,但不能因此就剝奪他們的未來。正因為年輕人容易犯錯,所以才更要去包容他們,理解他們,并且耐心地引導(dǎo)他們。誰年輕時沒做過幾件過去幾年甚至十幾年但半夜想起來還是會尬到牙酸巴不得把那段記憶從腦子里抹掉的蠢事呢。

亞可對什么都很好奇,行動力也強,再加上一點點劇情需要一點點藝術(shù)夸張,就變成了一個喜歡搞事的“熊孩子”,但這并不代表亞可是個壞孩子,相反,亞可非常樂于幫助他人,就連想要成為夏莉歐的原因,也是因為想像夏莉歐一樣為他人帶來歡樂。另外亞可也很會為他人著想,雖然不怎么看得出來...但若非如此,她也不會在20話發(fā)現(xiàn)戴安娜的真實想法。

作者之所以把亞可塑造成沖動魯莽、沒什么本事還只會搞破壞的形象,是在將亞可當(dāng)做“孩子”的象征。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孩子”,亞可的形象便和“孩子”重合了。仔細想想,觀眾對于亞可的態(tài)度,對亞可說的那些話,不正是某些長輩對待晚輩時的態(tài)度嗎?亞可一有想法,就有彈幕說:“又想搞事了!”;亞可朝著難以實現(xiàn)的目標(biāo)努力時,就有彈幕說:“哪里來的自信?”;亞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老師安慰亞可:“亞可,你成長得很出色!”時,又有彈幕說“沒覺得”、“哪里成長了?”。這些彈幕就像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聽到的、來自大人們對自己的評價,它們就像無形的棒槌,一錘又一錘,錘平孩子們的棱角,錘掉孩子們的自信,讓本就處于弱勢、本該積極去探索去學(xué)習(xí)的孩子們陷入自我懷疑的旋渦中,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的判斷,最終讓孩子們畏手畏腳,不敢相信自己。(扯遠了...)

成長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而成長的過程中也必然會犯錯。當(dāng)初心是善良的時候,犯錯只是因為能力不足或方法不對,假以時日終有能力足夠的時候,但若因此扼殺了孩子們的初心,那就永遠無法挽回了。亞可固然不聽勸阻、一意孤行,最終讓自己遇險,但她是為了追逐自己美好的夢想(這其實也暗示了亞可心中的迷茫,她想成為夏莉歐,但又不知道如何成為夏莉歐,只能抓住任何一絲希望,一味模仿夏莉歐做過的事)。好在劇中有老師這么一個能夠理解亞可,理解“孩子”的人物存在。她明白“孩子”的弱小與迷茫,也能看到亞可善良的本質(zhì)。老師知道亞可犯錯只是一時的,她相信亞可終究會成長為一位能夠獨當(dāng)一面、給他人帶來歡樂的人,她不希望亞可因為成長過程中的一次犯錯而影響亞可的未來,因此老師才會在救下亞可時對瓦崗蒂亞說“請不要奪走...這孩子的未來!”

(雖說如此,但也就是在虛擬作品里,脫離了實際生活的情況下才能理解亞可的行為啦,還要算上美少女濾鏡加成啥的...如果現(xiàn)實中看到亞可這種愣頭青,我肯定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吧...)

標(biāo)簽: 假以時日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