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制“加時”更在質量“加料”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學制“加時”更在質量“加料”
近日,已有部分院校發(fā)布了最新的研招考試調整通知或正式的招生簡章。不少高校從2024年起將研究生的學制延長。(8月13日大洋網)
研究生學制“進度條”拉長,其實,不是今年的新變化。過去幾年,包括華中科技大學在內的國內多所高校已經開始對研究生學制進行調整。從這幾番動作調整不難觀測到,延長學制尤其是專碩學制,近乎一種趨勢。
對于這樣的學制變化,不少人喜大于憂。有一種意見就認為,偏短的教育學制不一定能適配社會系統(tǒng)發(fā)展變化,且有教育功利主義之嫌,因而將之延長是必要之舉。以專碩學制為例,如今的專碩學年設置多以兩年為期。第一個年頭重在高密度地學習基礎理論課程,第二個學年則要緊鑼密鼓地完成畢業(yè)論文、實習要求以及就業(yè)工作。幾項任務齊頭并進,這般匆忙帶來的后果往往是,校外實習沖擊了基礎課程的學習,也變相擠壓了在校學習時間??傊?,學制過短使得課程節(jié)奏過快、業(yè)務實踐和求職時間沖突的問題更為尖銳。
與之相反,在校園教育階段多學上一兩年實則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接受更為充分的閱讀訓練、思維訓練、學術訓練,有助于構建更為完整、扎實的知識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論和應用素養(yǎng)。厚積薄發(fā),為往后漫長的職業(yè)生涯積蓄力量、積攢后勁。從這層意義上來看,延長學制的確有其現實必要性。
當然,時間保障只是人才素質提升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比延長學制更為關鍵的,應是考慮人才培養(yǎng)過程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有效性。
一者,要充分考慮落地操作性。年限延長,意味著高校的教學成本也跟著水漲船高,對學校現有的教學設施、師資力量、后勤服務保障等而言也會構成一定挑戰(zhàn),各校必須因人而異、因地制宜考慮其現實可行性。
二者,要明晰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定位。還拿專碩培養(yǎng)來說,長期以來,部分院校招生規(guī)劃最大問題不在培養(yǎng)年限上,而在于缺乏成熟的培養(yǎng)方案。在未來年制與學碩相當的情況下,更需要拿出科學有效的培養(yǎng)方案,做好師資力量、課程改革等配套支撐。
三者,以彈性化的學制設計作為制度補充。人才教育講究多元化、個性化,掐著時間表要求所有學生在同一時間完成課程學分直至畢業(yè),不一定符合人才成長規(guī)律。尤其對一些實務類專業(yè)而言,并非需要所有學生待在學校深耕某一研究領域。目標不同、定位不同,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也應該有所區(qū)別,靈活化、彈性化或應是學制管理未來探索方向。(付迎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