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天天快資訊:“城管鏟字”犯的是和“撕春聯”一樣的毛病

原標題:“城管鏟字”犯的是和“撕春聯”一樣的毛病


(資料圖片)

7月2日,黑龍江伊春伊美區(qū)委宣傳部通報“伊美區(qū)城管人員鏟除商戶門上貼字廣告”一事稱,該事件是在伊美區(qū)落實市容和環(huán)境衛(wèi)生工作日常考核評價機制,因對城管部門進行量化打分引發(fā)的。實施常態(tài)化量化管理是為了充分調動各部門工作的主動性,為群眾打造一個干凈整潔的城市生活環(huán)境,而此次事件的發(fā)生與常態(tài)化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馳。要堅決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切實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這一回應表明,此前城管鏟字做錯了。當地有關部門的這一態(tài)度令當地群眾心里石頭落了地,這無疑令人欣慰,但一起錯事,居然要靠一級宣傳部門一紙通告才能糾正,未免令人驚詫。這次是鏟字,下次鏟別的,也要勞煩有關部門費時費力明辨是非嗎?這要多耗費多少資源?

通觀通報措辭,各種大詞頻現,讓人相信當地相關部門的確非常重視此次輿情,但錯在哪里,又有多少工作人員能整明白呢?

此前報道指出,6月29日,有網友發(fā)視頻稱黑龍江伊春市伊美區(qū)城管用鏟子將商戶玻璃門上的“熟食烤鴨”紅字鏟掉,引發(fā)商家不滿,商家說:“我這些字100多元呢,管點有用的吧?!钡枪荜爢T表示很無奈,上級要來檢查,發(fā)現這種現象會扣分,“你應該理解我們?!鄙虘舴从撤Q,整個伊美區(qū)商戶門上的字都要鏟掉,自家的紅字都貼很久了,他們也沒提前說不能貼。據此可知,城管工作人員并不是閑得發(fā)慌才來鏟字,也不是和這些字過不去,而是在一種考核機制的壓力下“主動”作為。現在看來,這個壓力就是常態(tài)化“量化打分”引起的。

這就讓人迷茫了,是城管隊員執(zhí)行命令、落實要求有誤,還是這種要求也即所謂的常態(tài)化“量化打分”本身就含糊不清?最新報道中,伊美區(qū)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局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一家店一個牌匾,(門上的字)屬于是單獨的標語,是在宣傳店內經營的一些項目。”根據相關條例,上述行為是不允許的,他們正在開會討論此事。顯然,到了這個當口,監(jiān)管部門還在為具體業(yè)務的糾纏不清傷腦筋。這樣的情形,只能讓人感慨,錯是糾了,但糾錯的理由,還不那么“精確”。在此種狀況下,拿著鏟刀的工作人員最是里外受氣,徒呼奈何!

何以如此?

與其說有些管理上的細節(jié)抑或規(guī)則,還存在令人爭議的部分,不如說一些部門在執(zhí)法理念上有點過于追求“量化”特別是“精細化”了。換言之,有些部門,對于“精細化”或許存有誤讀。

商家在門上的字,屬于市井生活場景的縱深地帶。理論上,這一地帶當然不可離開法規(guī)的覆蓋。但問題在于,這種所謂的不合“條例”的細節(jié),卻往往是群眾熟視無睹、司空見慣、不以為奇的地方。街頭的某些舊物事,例如門前的舊碾盤,窗上的舊貼花,凡此種種,不僅不礙眼,反而牽連著某種大眾情感,并不需要行政力量來研判其價值和“生死”——事實上商鋪門窗上的“字”能常態(tài)化存在,也是與管理機制達成某種“默契”的結果。應該看到,它既不會強烈沖撞法律法規(guī),形成挑釁,也不會嚴重影響市民觀感。對于這類無關緊要的場景,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大力整治?

不用多言,這樣的整治,確實容易帶來整齊劃一的“美感”,也符合某種“整治”的定義,但是這樣一來,難免給人留下權力之手伸得過長、管理理念脫離實際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伊美鏟字”和近來多個地方出現的“城管撕春聯”事件,核心問題是一樣的,都是忽視民情民意,忽視實際效用,而施以簡單粗暴化管理。聯想到一些地方熱衷推動“店招統一”規(guī)劃,卻因呈現效果引人不適等問題,頻遭輿論反彈,公眾無法不為城市治理中出現的“潔癖式”審美和大包大攬、不容商量、任性而為的傾向感到擔憂。此中所堆積的經驗教訓反復說明,少做勞而無功、適得其反的事,多把精力放在雪中送炭、成人之美、祛除公害的命題上,城市治理方可獲得更多的成績和掌聲。

一些基層管理部門尤其應該明白,以百姓心為心,關鍵在于,要尊重群眾的利益和感受,要在觀察視角和情感體驗上和群眾保持一種平衡與和諧。如此才能少出現鏟字、撕春聯的鬧劇,讓市井生活保持一份應有的安寧。(伍里川)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