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焦點熱訊:工人日報e網評|“1888萬彩禮”系杜撰,低級謠言為何又成熱點?

龔先生


(相關資料圖)

近日,一網友發(fā)帖稱被江西萍鄉(xiāng)女友一家索要“1888萬彩禮”,引發(fā)網絡熱議。這位匿名用戶自稱是上海中產,被女友要求“1888萬彩禮、男方家在上海4500萬的房子過戶給女方、在江西老家買一套幾百萬的房寫女方名字、女方上百個親戚每人給10萬紅包共千萬……”

不出所料,這條近乎反智的帖子遭到網友質疑。當地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輿情,萍鄉(xiāng)市民政局為此事開會討論,相關部門介入核查。

圖源:新華社

1月12日晚,該匿名網友發(fā)聲,向所有網友致歉,向江西萍鄉(xiāng)當地政府致歉,稱“感覺到大家對彩禮話題非常關注,于是用匿名賬號杜撰了一個情節(jié)完整的故事,并糅合了諸多網友帖子的沖突元素”。相關平臺發(fā)文稱該網友賬號被封。

所謂“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再次在這個事件中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示。

如果對互聯網有記憶的網友,一定還記得幾年前一個同樣“發(fā)生在上海和江西之間”的熱點,大意為“一位上海女孩到江西男友家過年,看到男友家的晚餐后”,稱“不能接受,果斷和男友分手,并且連夜返回上?!?。

而那一次被證實為虛假的謠言,連出面道歉的人都沒有。

套用網絡上的一句名言:“道歉有用的話,要警察干嘛?”

對于這類謠言,即使警察出面,又能對當事人做什么呢?訓誡?罰款?拘留?這類“莫須有”的網絡謠言并未對他人造成實質傷害,各種懲處性手段似乎都夠不上。

“毒舌”? 新華社/發(fā)

但就是這種“說輕不輕、說重不重”的謠言,不時現身網絡世界,甚至橫行無忌,其造成的后果很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它們干擾真實信息的傳播,干擾公眾的正常認知。即使有人事后辟謠,但據傳播學研究,公眾的“第一印象”往往很難消除。那些謠言傷及的人群或地區(qū),“有冤無處申,有苦無處訴”,百口難辯。

除了巨額彩禮,與收入差距、城鄉(xiāng)鴻溝、性別對立等相關的謠言,只要有合適的契機,總能引爆互聯網。不能不說,網絡謠言給我們這個社會帶來的傷害不是肉眼可見,但它們往往會挑動群體對立、激化焦慮情緒、強化負面心態(tài)等等。

造謠、辟謠;造謠、辟謠……這樣的事一而再、再而三出現,使得公眾對網絡信息不再那么相信。一個熱點事件出爐,很多人的反應是“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有短視頻上了熱搜,很多人會懷疑“是不是擺拍”……所謂“開局一張圖,剩下全靠編”,讓某些平臺正在喪失其公信力。

對此,我們當然不能束手無策。所有相關環(huán)節(jié)及人群,都應守好自己的陣地。

自媒體人應該遵守基本的法治規(guī)范,尊重社會的公序良俗。

相關平臺要從嚴審核。現在不少平臺都對網友上傳的內容加強了審核,一些涉黃、涉暴等明顯違法內容大多能被圍追堵截,但對一些看似并不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有的平臺審核并不那么嚴格。而在核實內容真實性方面,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人力,平臺更是“有心無力”。更有甚者,有些話題可能帶來流量,某些平臺甚至會在暗中推波助瀾。這種“半推半就”的態(tài)度最終會害人害己,必須有所改變。

廣大網友也要不跟風、不傳謠、不信謠,做謠言的揭穿者、終結者、譴責者。正如這次事件,網友憑基本的邏輯與常識紛紛質疑“1888 萬彩禮”,促使這一事件很快水落石出,就是對類似謠言的成功狙擊。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無論是普通網友、自媒體還是平臺,都應該明白,網絡謠言不是什么“小打小鬧”“無傷大雅”的事,它們是干擾、阻礙公眾了解真實世界的“梗阻”。對這樣的“過街老鼠”,必須“人人喊打”。

標簽: 網絡謠言 人人喊打 高度重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