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呈現本土民間民俗風情,第22屆“江南之春”美術作品展開幕 環(huán)球熱頭條

6月30日,第22屆“江南之春”美術作品展在奉賢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藝文空間開幕。本屆畫展從3000余件投稿作品中遴選出共計154件作品參展,其中獲獎、入選作品124件,蘇浙皖邀請參展作品30件。

第22屆“江南之春”美術作品展開幕


(資料圖片)

展覽分為“看上海”“共江南”“繪華章”三個板塊,作品以農民畫、版畫等民間民俗類藝術為主,同時涵蓋國畫、油畫、連環(huán)畫、年畫、竹刻、剪紙等多個藝術門類,全方位展現長三角群文美術創(chuàng)作的整體面貌。

展覽分為“看上?!薄肮步稀薄袄L華章”三個板塊

關注傳統(tǒng)民間民俗藝術

1980年代初,“江南之春”從田間、地頭走來,展覽畫種以農民畫、民間民俗為主。傳統(tǒng)農民畫鄉(xiāng)的文化工作者與當地百姓一起,用手中的畫筆描繪火熱的農村生產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和市民美育的不斷提升,畫展開始吸納中國畫、油畫、綜合材料等藝術門類,并根據每一屆的主題定位,對畫種也有所側重和增減,雖然展覽逐漸發(fā)展為綜合性美術作品展,但對傳統(tǒng)海派民間民俗藝術的關注,是“江南之春”始終如一的定位。

在本屆“江南之春”美術作品展上,江南各地民間民俗風情躍然墻上。金山農民畫稚拙夸張、色彩濃郁;寶山楊行吹塑版畫色彩豐潤、肌理獨特;松江絲網版畫色層重影多變;長寧的月份牌年畫復古與時尚結合;青浦水印版畫意蘊獨具東方審美特色;嘉定竹刻融詩書畫印為一體……蘇浙皖作品同樣體現鮮明地方特色,浙江舟山漁民畫表現的多為大海及與海相關的事物,色彩主觀濃烈,造型大膽夸張;江蘇蘇州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安徽青陽的農民畫亦充滿濃郁的民間地方特色。

推開紅漆木門,裝飾著灶花的灶臺上,擺放著蒸籠、鍋,上面還“吊著”竹籃和酒,下面則是各色暖瓶和小木凳,豐富的色彩、細膩的勾畫,營造出濃濃的生活氣息。這是一等獎獲得者金山文化館文化干部劉靜靜創(chuàng)作的農民畫《灶臺間》。她用丙烯等材料,通過新的藝術語言對農民畫進行了創(chuàng)作,構圖和色彩等表現方式都讓人耳目一新。

劉靜靜 《灶臺間》

劉靜靜認為對于農民畫“一要繼承,二要創(chuàng)新”,“學習前輩畫家的創(chuàng)作思路與技巧,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讓農民畫能夠像其他畫種一樣螺旋上升、推陳出新,從而創(chuàng)造出擁有自己標識的作品是她一直追求的目標。

一等獎作品陳曉云的《吾愛中華好戲曲—梁?!?,選擇了黑白木刻來表現越劇《梁?!?。陳曉云借用民間木板年畫的對仗、框帷等典型的表現形式,運用比較直白的刀法,盡量舍去過渡塊面,使造型和整體黑白分布更加干脆。

陳曉云《吾愛中華好戲曲 梁?!?/p>

“隨著時間的推移,‘江南之春’美術展在不斷地融合與拓展,更多新鮮血液加入進來,作品逐漸呈現出多元化、傳統(tǒng)和現代相結合的新格局。”市群藝館項目負責人陳迪介紹,傳統(tǒng)民間民俗藝術也對材料、內容方面進行了拓展和提升,表現手法層出不窮,傳統(tǒng)藝術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聯動長三角區(qū)域美術創(chuàng)作

“長三角一體化”戰(zhàn)略實施以來,上海始終關注長三角區(qū)域群文美術創(chuàng)作聯動。從2021年第二十一屆“江南之春”開始,畫展開始面向滬、蘇、浙、皖廣泛征集作品,采取定向征集與邀請參展相結合的模式,進一步將品牌效應輻射到長三角地區(qū)。這些地區(qū)雖地域相連,但不同地區(qū)的作品呈現的樣貌還是各具特色。

本次展覽專門為蘇浙皖長三角地區(qū)開辟了一個板塊——“共江南”。剪紙、竹簽、年畫、漁民畫、農民畫、草編畫……,充滿地域風格的藝術作品,為觀眾帶來一股既熟悉又新鮮的江南風。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龍河鎮(zhèn)董王村一帶的傳統(tǒng)高蹺表演,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是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作者孫一葦的農民畫描繪了董王村村民進行高蹺傳統(tǒng)舞蹈表演的場景。稍微夸張變形的形象、鮮明的色彩、稚拙的手法、真摯的情感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審美享受。

浙江馮麗萍的草編畫《向日葵》材料采用寧波本地種植的藺草,用多種獨創(chuàng)的編織技法精心編織而成,草是蓬勃而有生命力的植物,經過編織變得細膩、飽滿,用草編來表現梵高的《向日葵》,產生了不同于原著的藝術效果。

馮麗萍 草編畫《向日葵》

安徽范潔的油畫作品《徽鄉(xiāng)物語》靈感來源于徽州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她希望通過扎根生活、服務人民,記錄徽州人們的煙火生活,描繪新時代的徽風皖韻,展現其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范潔 《徽鄉(xiāng)物語》

打造包容多樣的平臺

依托上海市民文化節(jié)的平臺,今年的“江南之春”美術作品展依舊立足于推動群文美術的發(fā)展?!敖现骸辈粩嗳诤贤卣?,這個包容而多樣化的平臺使得越來越多的群文創(chuàng)作者的才華和創(chuàng)造力得以展現。

今年“江南之春”有兩位特殊的獲獎作者。許峰的黑白版畫《城市騎手》獲得三等獎,唐春輝的版畫《江南土布之二》獲得優(yōu)秀獎。結果出來之后,評委們才驚訝地發(fā)現這兩位作者是聽力和語言障礙者。

藝術的交流超越語言?!拔覀兪冀K秉承著超越語言障礙的理念。部分聽力和語言障礙的學員和常人學員依然保持無障礙共同學習、創(chuàng)作和交流?!狈钯t黑白版畫創(chuàng)作活動示范點負責人瞿軍介紹,而他本人也是一位聽力和語言障礙者。他們從2016年開始培養(yǎng)和打造核心版畫團隊,邀請不同的老師來分享各類不同的藝術樣式,如今,大部分學員都由零基礎不斷學習進步到形成各自的藝術語言,逐漸在全國級、市級美術展覽中展露鋒芒。如今,他們的學員又走上“江南之春”的平臺。

本次展覽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上海市奉賢區(qū)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辦。

觀眾觀展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