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掛名”當休矣
(資料圖片)
原標題:“學術掛名”當休矣
據《半月談》報道,近日,全國多所高校發(fā)力論文學術不端自查和掛名現(xiàn)象清理,提出要徹底清理存量,堅決遏制增量風險,引導科研人員強化科研誠信意識,堅守科研誠信底線。
“學術乃天下公器,人皆不可得而私之?!闭撐氖鹈膰烂C性在于,它不僅代表著科研成果的歸屬,同時也是“文責自負”的承諾。去年9月,科技部、中央宣傳部等22部門印發(fā)的《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guī)則》明確指出,“無實質學術貢獻署名等違反論文、獎勵、專利等署名規(guī)范的行為”,屬于科研失信。
“學術掛名”之所以能長久存在,與學術圈的生態(tài)密不可分:有的是沾光式掛名,掛上知名專家或領導的名字,以求為論文“擔保”,增加刊出的可能性;有的將署名權作為攀附大人物的“投名狀”,一心搞“圈子文化”;有的則是利用手中權力,強行掛名,侵占別人的勞動成果;還有的為了職稱或者職務晉升,直接花錢購買論文……毋庸諱言,掛名大多與評職稱、申報各種“帽子”有關,論文、專著、教材都是評審過關的“硬通貨”。這也是學術成果變成“唐僧肉”的重要原因。
早在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中,就為“在研究成果、學術論文上署名”劃定了紅線。國家新聞出版署發(fā)布的《學術出版規(guī)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中,“不當署名”被正式列入學術不端范疇?!皩W術掛名”是上不得臺面的潛規(guī)則,學術不端更事關個人誠信,關乎科研生態(tài)與社會進步。當前,學術界有一種趨勢,過分將學術論文作為考核工具。在這種“指揮棒”作用下,學術論文逐漸異化為牟取利益的工具,這才導致“學術掛名”亂象叢生。這種亂象,傷的是公平競爭,損的是學術尊嚴,侵蝕的是科研凈土。
狠剎“學術掛名”的歪風,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要聯(lián)合起來,下深功夫、花大力氣整治學術不端。要以清理“學術掛名”為切口,以“零容忍”的態(tài)度治理學術造假,鏟除滋生學術亂象的土壤,教育引導廣大科研人員堅持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愛惜自己的學術名譽,守衛(wèi)學術尊嚴,自覺對學術不端說“不”,進而形成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tài)。
另外,學術評價“指揮棒”也要因時而變。學術評價是人才選拔和成果激勵的關鍵一環(huán),直接影響到整個學術生產體系。解決“學術掛名”問題的關鍵,在于建立科學合理的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改變當前單一、僵化的職稱評審制度、學術評價導向,代之以科學、合理、多元化的評審體系,克服論文“重量輕質”的弊端,才能讓有真才實學的科研人員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學術圈不是生意場,更不是名利場。向“學術掛名”亮劍,就要正本清源、回歸本真。讓權力尋租者無從下手,讓投機取巧者沒有門路,才能產出更多優(yōu)質學術成果,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潘鐸?。?/p>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