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即時:讓學術評議走出“灰色地帶”
【資料圖】
原標題:讓學術評議走出“灰色地帶”
近日,中國科學院發(fā)布8條誠信提醒:拒絕學術評議中“跨界”“掛名”“一言堂”行為。這也是自2018年以來,中國科學院科研道德委員會連續(xù)第六年發(fā)布誠信提醒,倡導學術誠信行為。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以學術為業(yè),窮天地規(guī)律,格人倫物理,理應做到一切從事實出發(fā)。近年來,各領域學術研究取得進步,學術誠信問題也愈發(fā)突出。去年9月,科技部聯合22部門發(fā)布《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guī)則》,明確8類科研失信行為,其中就涉及評議意見和審查批準。今年5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也曾提出“24個不準”,狠糾科研評審“打招呼”行為。此次中科院發(fā)布的誠信提醒聚焦學術評議這一流程中的誠信問題,非常具有現實性和針對性。
學術評議本身帶有風向標、指揮棒的作用,是人才選拔和成果激勵的關鍵渠道,其效率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學術生產體系。選用以公,賞刑以信,則誰不盡力;“人情”當道,“權威”橫行,免不了誤入歧途。有人拉幫結派,通過“打招呼”獲取了本不屬于自己的資源和榮譽,旁人又怎能坐得住“冷板凳”,出得了真成果?不論質量論聲量,不求人才求錢財,這樣的風氣要不得。
評議的過程,是思考探討的過程,也是權衡和辯論的過程。真理越辯越明,規(guī)律越理越清,沒有基于專業(yè)背景的充分交流,自然出不來有創(chuàng)新性、經得起檢驗的成果。即使手握再出色的學術成果,也難免害怕評議人的“幾句話”:怕“外行話”,評議專家隨意跨界,在陌生領域隨意發(fā)表意見;怕“一句話”,評議組長或是學科帶頭人將評議搞成了“一言堂”,壓制不同意見;怕“不說話”,掛名專家敷衍塞責,人不到場,談何建設性意見;更怕“說瞎話”,先入為主搞歧視,無視文章質量只論個人喜好。中科院的8條提醒中,正是從這些細節(jié)之處出發(fā),給評議過程列標準,確保真才實學脫穎而出。
說到底,當前學術評議中出現的種種亂象,大多離不開“權力”二字,不論是主動利用話語權尋租,還是被動盲從,都不利于健康學術生態(tài)的構建。有評議專家利用權力拖延評議時間、剽竊學術成果,借權威地位透露評議結果、獲取不正當利益,或是幾位“前輩”之間打招呼、做交易,為后輩“鋪路子”,為師門“博面子”。也正是因為權力缺乏監(jiān)督,導致當下學術評議中仍存在不少“灰色地帶”。
越是擁有話語權,越要回歸“以學術為業(yè)”的初心,回歸對真理的純粹熱愛,自上而下正風氣。也應清楚意識到,中科院發(fā)布的僅是針對本院人員的“提醒”,尚不具備普遍的約束效力和具體的裁量標準;自然科學追求客觀真實,人文社科的評價體系也要經得起考驗。也期待一連串信號能帶動學術審查和監(jiān)督機制的更大進步,讓學術評議更為公開透明。(默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