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懶人經濟莫貼“懶”字標簽


【資料圖】

原標題:懶人經濟莫貼“懶”字標簽

因生活節(jié)奏加快,越來越多年輕人傾向花錢“買服務”提升生活幸福指數,“懶人經濟”應運而生。自熱火鍋、預制菜、智能家居產品等兼具“懶”與“質”的產物迅速發(fā)展,整理收納師、上門美甲師、職業(yè)遛狗師、上門做飯等新職業(yè)不斷涌現。(2月11日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懶人經濟在年輕人中愈發(fā)流行。代收拾東西、代做飯、代遛狗……服務內容花樣百出,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它代不了的。有需求就有市場。隨著各種個性化需求增加,懶人經濟催生百億風口,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爭議。網絡上就有不少聲音表示:懶人經濟讓年輕人越來越懶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誠然,單從詞義本身來看,懶人經濟這個概念確實容易讓人產生負面的聯(lián)想。不過,看待經濟現象不能將其置于靜態(tài)結構中去審視,懶人經濟也并不能直接與“懶惰”“好逸惡勞”這些詞畫上等號。所謂“懶人經濟”,說白了也就是消費者花錢買便利。尤其對于年輕消費者而言,不少人的消費觀更傾向于節(jié)約時間成本以換取精細、高品質的生活。加之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技術的發(fā)展,近年來有更多人選擇解放雙手,把自己不擅長的、較為繁瑣的家務勞動交給專業(yè)人士來做。如此一來,既加強了要素流動、給勞動者提供了就業(yè)機會,又能讓消費者省時省力、更好享受閑暇時間、提高自由支配時間的可能性,可謂一舉兩得。

事實上,懶人經濟的模式并非近幾年才出現。向前回溯,其實懶人產品及背后的懶人經濟早已貫穿于我們日常生活中。譬如,洗衣機、掃地機器人等各種電器,最早也是源于“偷懶”之心;家政服務、代駕等各種“代服務”,實質上也是“懶人”以付費的形式與他人交換享受勞動成果的體現。由此觀之,懶人經濟既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推動力,也是其必然產物。我們與其說是“懶人經濟”助長了人的惰性,不如說是生產力和技術的進步讓我們的社會分工更明確、工作效率更高、生活更加便捷。

于年輕人而言,懶人經濟背后有其特有的消費理念和生活態(tài)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懶人經濟也是時代的一種進步,對此,我們不妨以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去看待。(付迎紅)

標簽: 工作效率 應運而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