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今日快訊:選文科真的是因為熱愛,請少一些“文科矮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選文科真的是因為熱愛,請少一些“文科矮化”

近日,“選文科真的是因為熱愛”的話題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引發(fā)廣泛討論。不少網(wǎng)友表示,雖然熱愛不等于未來,但真的熱愛文科,同時也呼吁大家少些對文科的偏見與質疑。

長久以來,工具理性都在社會觀念里占據(jù)著優(yōu)勢。數(shù)理化被奉為“走遍天下的通行證”,而文史哲則被部分人貶為“無用的故紙堆”。人們普遍認為,理科類更能適應當下的應試教育體制。理科類考查的工具理性問題有客觀標準,各自答案無需多少爭論便可自然達成一致。而文科類所涉及的價值理性問題標準各異,很難形成固定的標準答案。

但這些并不能成為支撐“文科無用論”這一偽命題的依據(jù)?!皩W文科只用背就行”“理科太差才學文科”“文科畢業(yè)即失業(yè)”……文科生苦這些陳詞濫調久矣。于是,廣大文科生除了在每年高考后的文理大戰(zhàn)中為文科鳴不平外,這次索性直呼“選文科真的是因為熱愛”。一直以來,一些人拿“理科不好所以才學文”來譏諷文科生“為什么學文自己心里沒數(shù)嗎”“又何必自我粉飾與自我感動”,但他們質疑的邏輯并不能完全自洽。

首先,有不少同學是純粹熱愛文學、向往文學,在全科均衡發(fā)展情況下選擇的文科。此外,明確自己心之所向和行之可達,知道自己力所能及和力所不能及,恰是一種清醒與明智,而非懦弱和膽怯。再者,理科與文科皆有其功用,選文不應該被視作下下策,神化理科又矮化文科的窄化固有思維還應早日摒棄。

《培根隨筆》中有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或許,學文給我們帶來的變化與提升,并不會像理科那樣短時間內顯而易見。可歲月失語,唯文能言。文科一類永遠充滿人文魅力,其對人的終極關懷能帶領著我們思考人的命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文科學類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是一種特殊的反映,它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包含著審美情感和情懷,閃耀著文學的審美理想和主體人格的光芒。它像是照進現(xiàn)實的一束光,彌合著世界與內心的縫隙,成就著更加豐盛的我們與世界。也許,這會顯得有些理想主義,可理想主義不是一種幻想,而是一種選擇。

當然,就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而言,理想主義之余或許還可以多一些理性思考。即使是新高考改革后不再嚴格區(qū)分文理分科,但部分學校仍存在著重理輕文的現(xiàn)象。比如,在課時方面,高一時期物理化學這些理科總體超過政治歷史這些文科;在平時考試頻率與考試難度方面,政史地考試難度大多還停留在“背多分”層面,與高考難度脫節(jié),仿佛其只是物化考試疲倦之余的調節(jié)劑。這些情況都值得重視與調整。

傳統(tǒng)文科小科分數(shù)的“虛假繁榮”,讓不少人錯覺自己在文科上天賦異稟,懷揣著“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期待直奔文科,但分科系統(tǒng)學習后才驚覺事情并非如此,然而為時已晚。其實,真正的熱愛應該是在看清文科考學的真相后,依然選擇一腔熱血地奔赴文科。所以,學校在文理分科前,在開設文科類課程和進行相關考核時,應該更加系統(tǒng)、客觀、真實,讓學生能夠充分全面地辨析自己與文科或理科的適配度,從而幫助學生早日明晰學業(yè)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黃怡)


標簽: 一種選擇 短時間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