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天天微頭條丨“錄而不讀”何以引關注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錄而不讀”何以引關注

近日,中國政法大學發(fā)布通告,有32名“準研究生”因未報到,自動放棄了入學資格??佳胁灰?,有人高攀不起,有人卻愛答不理,引發(fā)激烈爭論。

事實上,研究生“錄而不讀”并非新聞。2019年,湖南大學和蘇州大學都曾有60余名“準研究生”放棄入學;去年,中國政法大學亦有38名學生被以同樣方式取消資格。

“錄而不讀”問題重新引發(fā)關注,與今年的畢業(yè)生就業(yè)形勢有關。一方面,今年各地公務員招錄面試普遍延后,企業(yè)春招效率不及往年,使得部分“多線作戰(zhàn)”的考生只能先走完研招流程以作保底,無法及時放棄名額。另一方面,考研人數日益增多,部分院校卻出現“縮招”,考生壓力更大,被迫調劑甚至選擇再戰(zhàn)的考生或有不滿。

網友們指責棄讀學生“浪費公共資源”,甚至呼喚“征信制裁”,不過是強調了高校教育存在的公益屬性,希望每個深造的名額都能被充分利用,希望“所有的夢想都能開出花朵”。的確,在當下研究生招錄比例有限的背景下,有“上岸”難免有遺憾,若是能提前放棄、充分補錄、最大限度減少遺憾,無疑是符合大眾期待的。

然而,考生走入社會,面臨的是就業(yè)、考公、讀研深造、出國留學等多種選擇,每一種選擇皆有成本和機遇,都需要付出努力。面對不確定的風險,考研升學只是其中一條道路。在制度允許范圍內調整方向,在更適合自己的領域發(fā)光發(fā)熱,是可以理解的。中國政法大學回應稱“尊重學生的選擇,并嚴格按照計劃招生不予補錄”,也是得體的。

還應看到現存制度的漏洞,重視考研調劑工作,延長調劑和補錄時間,給予考生更多選擇空間。同時完善線上調劑系統,力促調劑和補錄信息公開透明及時,增強考生的流動性,提高名額的利用效率。如此,才能充分尊重每一種選擇,讓更多的夢想有所收獲。(張宇馳)

標簽: 政法大學 多線作戰(zhàn) 有所收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