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滾動:“設立53個班干部崗位”是用責任為勞動賦能
【資料圖】
原標題:“設立53個班干部崗位”是用責任為勞動賦能
“飲水機長”“走廊廊長”“燈長”“窗臺臺長”“前門管理員”……這兩天,一篇帖子火了,一位四川的家長在社交平臺發(fā)文說,自己家兒子剛上小學二年級,開學第一天,班主任就在班級群發(fā)了“班干部競選崗位表”,為全班51個孩子設置了53個崗位。(9月12日《工人日報》)
沒有“官位”只有“崗位”,該事件中53個崗位的設立能將班級事項細化,讓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這樣的暖心舉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擔當和奉獻意識,調(diào)動學生努力付出、參與勞動的能動性,也讓學生在集體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定位。
“飲水機長”“走廊廊長”“燈長”等平凡崗位,服務性質(zhì)大于管理性質(zhì),并不存在一些網(wǎng)友所稱的“滿足官癮”一說,不宜套用成年人的評價體系妄置可否。相反,這些崗位可以讓每個孩子有責任可擔、有勞動可為,體現(xiàn)的正是勞動中學習、學習中成長的教育理念。
義務教育不應只是應試教育,還當有勞動教育的滲透。新學年伊始,中小學課程也迎來新變化,勞動課正式成為一門獨立課程,課程內(nèi)容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chǎn)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大類別。新時代勞動教育該怎么開展?勞動課如何有料、有趣、有意義?或許用班干部責任為勞動賦能,也不失為日常生活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的積極嘗試。
班級事務林林總總,53個崗位覆蓋了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項都讓居其位者發(fā)揮所長,在班級里有參與感,為集體出一份力,本身即是無比珍貴的勞動教育過程。此前,吉林長春、四川達州等地中學也進行過類似探索,管花草的有“花長”,管桌椅的有“桌長”,管窗臺的有“臺長”,讓青少年在參與班級事務中,真正理解和認同責任的內(nèi)涵、勞動的價值,使勇?lián)熑?、尊崇勞動蔚然成風,也給素質(zhì)教育補上“偏科”短板。
而從網(wǎng)上壓倒性的叫好聲中,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樂見這種讓學生在“管理中成長”的模式。這能充分考慮到青少年學習成長現(xiàn)狀,通過引導青少年樹立服務意識、勞動思維,成為更加健全、適應新時代需求的人才。當然,“人人都當班干部”只是其外在形式,重要的是如何真正落實好這項“創(chuàng)舉”,用責任為勞動賦能,避免其成為裝點素質(zhì)教育的“花架子”。(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