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點:“潛水”小區(qū)二手交易群,看見欲望與生活
【資料圖】
原標題:“潛水”小區(qū)二手交易群,看見欲望與生活
這兩年,二手消費模式漸漸發(fā)展起來,購買二手商品也不再稀奇。拿我自己來說,第一次“下手”是在前門北京坊的一家飾品店里。那是一副復古味十足的圓形耳夾,設計風格充滿上世紀的流行痕跡。戴上耳夾,看著鏡子里的自己,我就立馬想象出要如何搭配才好看,它們能和購物車里躺著的哪個單品完美契合。飄飄然中,自覺掏出手機掃碼付款。那時的我剛開始工作,尚未從消費主義的“陷阱”中醒悟過來。一不小心,又掉進了二手消費的“坑”。
之后便是二手書籍。現(xiàn)在一些二手交易軟件的用戶界面十分友好,你可以根據(jù)需求直奔主題、徑直下單,也可以在里面隨便瀏覽晃蕩。什么“五條人書單”“菜市場江湖書單”“治愈良品書單”,總有一款適合你。因為有著較為嚴格的消毒和品相確定流程,買起書來也比較放心,看過之后亦可以再次循環(huán)起來。雖然每次掃碼定價時,難免要因一些書的貶值幅度而嘆息,可每當看到自己的書上架后便很快“轉(zhuǎn)手”了,又有種說不出來的小驕傲。
前段時間等電梯,偶然瞥到一個小區(qū)二手交易群的二維碼。進群后,發(fā)現(xiàn)里面大多是周邊幾個小區(qū)的居民,交易物品自然極其生活化。每天,群里會不斷冒出小紅點:“剛收到的抹茶,買多了,劉畊宏女孩喝起來!”“求一個升降電腦桌”“空氣凈化器,需要的給錢就出”“出一個動感單車,有意者私信我”……
雖然暫時還沒有參與交易,不過我總愛不時去群里看一眼。因為在那里,常??梢愿Q見不同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欲望形態(tài)。孩子長大后,雙11囤過的尿不濕、整箱的玩具、小學生課桌便失去了用場,騰出地方后就可以為下個人生階段做準備了;公司年會上抽到的吹風機、掃地機器人和運動手環(huán)總顯得有些雞肋,倒不如群里出掉后更劃算;還有那些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實在用不了那么多口紅和眼影的年輕女生,每一個價格“打到骨折”的二手彩妝背后,都是當初堅信“這個必須要買”的“激情下單”沖動。
有意思的是,在講究“實用為要”的二手交易群里,商品的價值排序正在被重組,定價邏輯也發(fā)生了微妙的改變。你會發(fā)現(xiàn),只要供需對上了,那些越符合日常生活情境、越接地氣的二手商品越容易成交。而且,社區(qū)性的二手交易中,消費的符號意義會大大消減,品牌溢價也會在這個過程中被壓縮。
有位賣家特地強調(diào)自行車是在國外購入的,暗示當初價格多么不菲。無奈,這個400多人的二手市場反應平平,自行車拖了兩個多月都沒脫手。還有一度風很大的網(wǎng)紅吹風機,群里“無動于衷”的程度,簡直跟電商平臺動輒上萬的銷量成反比。
觀察二手交易的過程,讓我開始反思起自己與物品的關系:什么是值得占有的?什么東西其實只需要一段時期的使用權(quán)?什么商品只為滿足我炫耀型消費的心理?如果一些物品只會待在自己房間里積灰,那么把它轉(zhuǎn)手給真正需要的人,不是更符合“物盡其用”的理念嗎?那些倡導斷舍離和極簡生活的人,大概就是想明白了這些道理吧。
前幾年,人類學家項飆提出的一個觀察曾被廣泛談論——“附近的消失”。簡單來說,就是“對于自己周邊世界,沒有那種要浸淫進去,形成一個敘述的愿望或能力”。在二手交易群里潛水久了,我發(fā)現(xiàn)這種連接似乎在讓“附近”慢慢回歸。
想知道晚上七點還能在哪里做核酸、有沒有合適的家政推薦、第一次領養(yǎng)貓的注意事項,都可以無負擔地跑去群里問一聲,也總能得到大家的熱心回應。一起組團去打羽毛球的邀約,讓曾經(jīng)陌生的鄰里間熟悉起來。有天傍晚,甚至有人在群里喊一聲:“有沒有人出來踢毽子?坐標京門老爆三?!焙芸?,他們就組成了一局。那個場景,像極了小時候鄰居愜意地湊在樓下一起乘涼、聊天的回憶。
當然,“附近”的回歸有歡快,也會有不快,伴隨著爭吵和糾紛的交易才更顯真實。一次,群里兩人約好了交易地點,可因理解有出入,他們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對方,一時情急便互相懟了起來。最后兩人一拍而散,賣家小姐姐賭氣在群里說道:不賣了。誰還要?降價出售。
過了一會兒,熟悉周邊地形的大哥一看兩人發(fā)的定位,回復道:嗨!其實你倆就隔著一個拐角。(李康尼)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