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除網絡暴力 凈化精神家園
原標題:鏟除網絡暴力 凈化精神家園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決不允許網絡暴力興風作浪、破壞家園。
為有效防范和解決網絡暴力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中央網信辦近日部署開展“清朗·網絡暴力專項治理行動”,主要聚焦網絡暴力易發(fā)多發(fā)、社會影響力大的18家網站平臺,通過建立完善監(jiān)測識別、實時保護、干預處置、溯源追責、宣傳曝光等措施,進行全鏈條治理,引導廣大網民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共同抵制網絡暴力行為,堅決防止網民遭受網絡暴力侵害。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了解資訊、獲取知識、娛樂交流的重要途徑。但與此同時,互聯網也存在不少網絡暴力——當一些輿論事件發(fā)生后,許多“鍵盤俠”毫無顧忌地以謾罵、羞辱、威脅、詛咒、人肉搜索、惡意P圖等方式,對輿論中心的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以至一些當事人被罵到退網、懼怕社交、患上抑郁癥,甚至付出生命代價。今年1月,尋親成功的劉學州以自殺的方式告別世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許多網友質疑、污蔑“尋親的真正目的是要錢”;4月初,上海一女子因疫情管控,請外送小哥給相隔27公里的父親送菜,為表達謝意給外送小哥充了200元話費,卻被一些網友謾罵“小氣”“不懂知恩圖報”,最后疑遭網暴而墜樓自殺……網絡暴力不僅給當事人造成了嚴重身心傷害,更毒化了網絡風氣、污染了網絡生態(tài)、降低了網絡格調,必須重拳出擊、激濁揚清。
網站平臺是信息內容管理的第一責任主體。隨著互聯網觸角的延伸,網站平臺已經成為信息內容生產傳播的重要渠道,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和公共屬性,在堅持正確價值取向、保障網絡內容安全、維護網民合法權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也要看到,一些網站平臺還存在責任認識不充分、角色定位不準確、履職盡責不到位、制度機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規(guī)范等問題,一定程度導致違法和不良信息禁而不絕,網絡暴力時有發(fā)生。如果說網絡暴力是淹沒理性、蠶食公序的洪水猛獸,那么網絡平臺理應成為一道守護精神家園的堅固堤壩。企業(yè)做得越大、平臺越活躍,相應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就越大。對各類網絡平臺來說,把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落到實處,立起“防火墻”、架起“高壓線”,才能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呵護美好精神家園,推動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事業(yè)發(fā)展的最大增量。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網絡暴力不僅沖破了道德的底線,更踐踏法律的紅線。網暴他人與在現實中一樣,都有可能構成侮辱、誹謗、尋釁滋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犯罪。我國民法典、刑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對保護公民個人隱私、信息安全、名譽等都有明確規(guī)定。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強調:“對侵犯個人信息、煽動網絡暴力侮辱誹謗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也強調:“從嚴追訴網絡誹謗、侮辱、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嚴重危害社會秩序、侵犯公民權利犯罪?!敝卫砭W絡暴力,必須擦亮“法治利劍”,讓網暴者承擔法律責任,對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懾,對社會風氣形成正確引導,進而更好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維護清朗網絡空間。
治理網絡暴力是一項久久為功的系統(tǒng)工程,應以此次專項治理行動為契機,加強源頭治理、規(guī)則治理,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要建立健全識別預警機制,進一步細化網絡暴力信息分類標準,強化行為識別和輿情發(fā)現,及時預警網絡暴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建立健全網絡暴力當事人實時保護機制,調整私信功能規(guī)則,及時過濾“網暴”內容,強化“一鍵防護”等應急保護措施,建立快速取證和舉報通道,加大彈窗提醒警示力度,加強重點群體救助保護;嚴防網絡暴力信息傳播擴散,以社交、直播、短視頻、搜索引擎、新聞資訊和榜單、話題、群組、推薦、彈窗等環(huán)節(jié)為重點,及時清理處置涉及網絡暴力的評論、彈幕等內容;加大對違法違規(guī)賬號、機構和網站平臺處置處罰力度,針對首發(fā)、多發(fā)、煽動和跟風發(fā)布等不同情形,分類處置網絡暴力相關賬號,嚴肅問責處罰失職失責網站平臺;強化警示曝光和正向引導,及時公布典型案例處置情況,推動權威機構和專業(yè)人士友善評論、理性發(fā)聲。
誰都不愿生活在一個烏煙瘴氣、暴戾恣睢的空間,倘若任由網絡暴力肆意橫行,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廣東是互聯網大省,網民規(guī)模全國第一,網信等有關部門要強化監(jiān)管,壓緊壓實網站平臺主體責任,認真抓好網絡暴力集中整治,下大力氣鏟除網絡暴力滋生的土壤。每一位網民都應堅決向網絡暴力說“不”,積極追求正向、真實、向上、向善的信息,以身作則做好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守底線,爭做網絡生態(tài)“護林員”,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南方日報評論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