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避坑指南”,也要有“填坑手冊”
原標題:要有“避坑指南”,也要有“填坑手冊”
又是一年“3·15”。3月15日,中消協發(fā)布“2020-2021年度消協組織維護消費公平十大典型案例”,涉及的內容涵蓋了當前消費維權熱點問題,包括智能電視開機廣告不可關閉、燃氣公司強制搭售燃氣險、影樓低價引流誘導辦理消費貸、培訓機構擅自停業(yè)退款難等。中消協表示,這些案件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消費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如強制交易、不公平不合理收費、霸王條款、不公平待遇等。(相關報道見A3版)
看到中消協發(fā)布的案例,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不法商家受到懲罰,付出應有的代價;憂的是,消費維權天天喊、時時做,竟然還有這么多問題。對此,有人認為要讓“3·15”變成“365”,不只是等到消費者權益日才想到消費者,更是要把維權工作抓在平時。這一說法固然有道理,但不能只看到“3·15”集中公布,就懷疑“365”消極無為。維持市場秩序健康有序,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即便一時好轉,也存在反彈反復,甚至不斷翻新的可能。
推動新時代消費維權轉型升級,方向在哪里?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jié)是,有關部門在公布典型案例的同時,還推出了大量的“避坑指南”。一個個查處的案例,一個個曝光的亂象,其實就是一個個坑。坑在那里,能避則避,但是如果更進一步,提前把坑填上,應填盡填,豈不更好?避坑和填坑結合,這樣的消費場景更值得向往。
對消費者來說,“避坑指南”很實用。對有關部門來說,有必要在此基礎上拿出一個“填坑手冊”。這個“填坑手冊”具體包括兩塊內容。其一,實施及時維權,主動加強市場檢查,及時發(fā)現市場存在的問題。高度重視消費者投訴,確保每一個投訴都得到重視,讓不法商家受到嚴懲。有關方面需要積極探索“鐵腳板+大數據+網格化”市場治理機制,把問題想在前面,解決在前面,避免更多消費者不慎入坑。
其二,實施積極維權,打造更高質量的消費環(huán)境。消費是市場活動的起點與歸宿,是國民經濟可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的重要引擎。數據表明,去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5.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4%,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面對疫情和經濟下行導致的多重壓力,要堅持推進消費者權益保護,全面提振消費信心、保護消費意愿,充分挖掘消費潛力、拉動消費內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著力適應群眾需求、增強消費意愿。如果我們市場上的產品過硬、服務過關,并且能夠有效遏制強制交易、不公平不合理收費、霸王條款、不公平待遇等亂象,那么市場也就具備了自我規(guī)范和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消費者可能遇到的各種坑自然也就大大減少。
保護好消費者權益是事關民生幸福和國民經濟的大事要事,既需要久久為功,也需要統(tǒng)籌推進,這也是建設消費者友好型社會的一個重要落點。消費維權不能被牽著鼻子走,需要在及時維權的同時也能積極維權。推動新時代消費維權轉型升級,打造與高質量發(fā)展相適應的消費環(huán)境,已然提出了更加現實的要求。(喬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