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叫“門檻”,就意味著不是不能邁
原標題:既然叫“門檻”,就意味著不是不能邁
“35歲門檻”飽受爭議,頻頻登上熱搜話題。不過,既然稱之為“門檻”,也意味著這道“檻”不是不能邁過去。
當今就業(yè)市場以35歲年齡線作“一刀切”的風氣讓中高齡求職群體深感焦慮。在招聘網頁中進行搜索,崗位要求里明確提出“限35歲以下”的比比皆是;智聯(lián)招聘一項調查顯示:80.1%的中高齡求職者認為,年齡限制成為他們找工作的最大困難。鑒于這個階段的人恰恰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最承壓人生階段,在就業(yè)市場面對如此困境,怎會不感到焦慮?
在“35歲門檻”面前,中高齡求職者其實很委屈。35歲,依然年富力強,通過多年的工作積累,心智成熟、閱歷豐富,建立起了一定的社會關系網絡,仍可大有作為。特別是在高學歷越來越普遍的今天,他們的入職年齡也從本科畢業(yè)的22歲左右增加至26歲左右,那么也意味著,工作沒幾年便將過”35歲“線。如果以35歲為界劃線,真的是非常浪費人力資源。
我們再來看看企業(yè)一方。某人力資源專家就曾表示,相較于35歲以上員工,年輕人工資更低,學習能力強,精力充沛,更愿意加班。另外,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速迭代,令早已步出校園的中年人遭遇本領恐慌。甚至有些企業(yè)還認為,中年人夠“油膩”,有“混日子等退休”的現(xiàn)象。
年齡“門檻”的存在,不僅對相當一部分并不想“混日子等退休”的中年人有失公允,也會讓企業(yè)在只用年輕人的路徑依賴中形成畸形用工文化。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朱國瑋教授就曾指出,我國長期以來的人口紅利,讓企業(yè)用工習慣了‘掐尖’的用人方式,對年輕人施以超時超量的工作強度,以“35歲”作職場榮枯線,只注重勞動力的“便宜、好用”,卻會忽視產業(yè)轉型升級背后所需要的人力支撐、資源經驗儲備等。
找到“邁過門檻”的辦法應是當務之急。企業(yè)用人,應以能力是否匹配,崗位責任是否勝任,業(yè)績是否能如約完成,為選人用人之根本準繩,而不是以年齡作“一刀切”畫線。如何知人善用,如何發(fā)揮“中堅力量”經驗閱歷之所長,考驗著企業(yè)和人力部門的智慧。誠然,作為市場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確實是優(yōu)勝劣汰的制度,在競爭中自然能者上庸者下,但這不等同于企業(yè)就要在就業(yè)市場,以年齡線“一刀切”“掐尖兒”篩人,急功近利地只看重年輕雇工帶來的短期經濟回報,既沒有考慮為職工未來發(fā)展搭建成梯隊的人才結構和發(fā)展空間,也導致社會的人力資源不能得到更合理、更大化的利用。
讓人力真正成為資源,既不讓年輕勞動力被“過分使用”,也不讓中高齡勞動力被“過分浪費”,社會呼吁企業(yè)能以長遠眼光和管理智慧,不制造”35歲門檻“的人為焦慮,讓35歲成為一道就業(yè)市場上可以被邁過去的“門檻”。(丁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