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慈善舊衣回收”背后的生意經,傷害了誰?

原標題:“慈善舊衣回收”背后的生意經,傷害了誰?

3月15日,一篇題為《“慈善舊衣回收”生意經:仿冒回收箱擺小區(qū),有人稱年賺數(shù)十萬》的報道引發(fā)關注。

據(jù)報道,“315”前夕,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在相關購物平臺上,不需要提供任何公開募捐資格證明,400多元就可以定制一臺舊衣回收箱,箱體上的文字可以隨意印,有商家甚至建議印上“慈善總會”來吸引市民捐贈。而這些打著“慈善”“公益”名號的舊衣回收箱背后,有不少倒賣舊衣的“私人販子”。

舊衣回收箱

原來小區(qū)里常見的舊衣回收箱,有不少竟是舊衣回收販子的“私人物品”。從報道來看,這些倒賣舊衣的“私人販子”在將這些衣服回收后,會以一定的價格打包售賣,一年下來可獲利不少。這引發(fā)廣泛關注。

打著慈善的幌子進行舊衣回收,其實質卻是一本“生意經”。而這些收購商既不具備公開募捐的資質,也無明確的情況說明,反而對關鍵信息模糊處理,堵塞捐衣人的知情權。這樣的情況下,不僅涉嫌違反《慈善法》的相關規(guī)定,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民眾對于此類活動所秉持的初始善意。

都知道,因為慈善活動本質的嚴肅性,因此我國對相關慈善活動的開展有著較為明晰的規(guī)定。比如,《慈善法》第四條就明確規(guī)定,開展慈善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自愿、誠信、非營利的原則。

堆積成山的舊衣物

就此去看,二手販子假借慈善之名回收舊衣的現(xiàn)象,顯然已經違反了《慈善法》所規(guī)定的“誠信”原則。對慈善行業(yè)而言,“誠信”原則的違背,其影響是深遠的:不僅會傷害整個行業(yè)的信譽,而且容易讓普通民眾形成對此類活動的刻板印象。長此以往,民眾對此類慈善活動信任感的缺失,將導致行業(yè)發(fā)展失去最基本的支柱。

事實上,單就舊衣回收的生意而言,民眾并無反感之意。人們在意的是,既然是舊衣回收,那就坦坦蕩蕩地依據(jù)市場規(guī)則展開即可,何必要打著慈善的名義進行。但細想之下,便可探究到此間的原因,即,節(jié)省成本。

在此類事件中,一些不良商家妄圖打著慈善的名義,進而降低舊衣的回收成本,而后再以一定的低價售賣出去。從報道看,這顯然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yè)鏈”:有知情人就表示,這一生意可謂“一本萬利”,第一年投入20萬元購買舊衣回收箱、走關系,“每年輕輕松松賺五六十萬”,如果將舊衣按照新舊挑揀后出售,利潤更高。

按此說法,這里的成本主要花在了“購買舊衣回收箱”和“走關系”上,少了回收的費用,自然可以擴大利潤,但這樣的做法顯然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洞壬品ā返谌龡l明確,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開展募捐活動,騙取財產。上述報道中的亂象顯然已經屬于一種募捐活動,因此,有關方面不妨對此予以排查。

而從報道中可見,類似亂象的成本除了“購買舊衣回收箱”外,還有“走關系”。那么,這里的“關系”究竟是哪里的“關系”,還需盡快查清,是居委會還是物業(yè),都需要一個明確的答復。畢竟,現(xiàn)實中,類似于舊衣回收箱這種東西,若未經允許很難進入小區(qū)。與此同時,相關購物平臺也要負起主體責任,暢通舉報渠道,規(guī)范相關產品的售賣。

當然,從另一層面去看,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也說明,舊衣回收存在巨大的市場空缺,也有著現(xiàn)實的需求。那么,既然存在需求,有關方面不妨加以利用,讓具備合規(guī)性的企業(yè)或者個人進行二手衣物的回收,利用坦坦蕩蕩的市場規(guī)則予以營利,豈不更好?

目前來看,處理舊衣服顯然是需要成本的,也是目前公共服務中的空缺。讓這樣的營利機構或者個人介入,利用市場原則進行交易,與此同時也不妨加強對小區(qū)舊衣回收箱的監(jiān)管,才是更持久的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對于那些打著慈善的幌子進行舊衣回收售賣的,則需要進行核查,該處罰的要予以處罰,以切實行動維護民眾的那份善意。(馬小龍)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