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浮夸風讓關于“錢學森之問”的思考愈發(fā)沉重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科研浮夸風讓關于“錢學森之問”的思考愈發(fā)沉重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方大豐
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chuàng)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針對一些媒體報道科學成果時偏好用“重磅”“諾獎級成果”“革命性突破”等詞句,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尖銳指出,此類新聞吸引眼球卻不符合實際,除了誤導公眾,編造盲目樂觀情緒,與科研工作應有的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氛圍不匹配,還可能破壞學術風氣和科學發(fā)展的正常秩序,助長浮躁風氣。
媒體的“嗨”與一段時期以來科研領域少數人員和機構的自“嗨”同根同源,既有利益驅動,也存在體制機制的種種誘因。此前針對科技工作者狀況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參與調查者認為,科研學術領域急功近利、學風浮躁問題比較嚴重。
事實上,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突破性、原創(chuàng)性成果還很缺乏。我國基礎研究和科技創(chuàng)新要行高致遠,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政府部門、相關機構、市場主體以及公眾,都必須力戒浮夸浮躁之心,媒體更不能為了迎合社會心理及收割流量,助長科研“民粹主義”的不良風氣。
科研界需要風清氣正的環(huán)境氛圍??蒲惺锹L而艱辛的過程,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chuàng)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萍紙蟮滥酥量蒲蓄I域的浮夸風氣,再次敲響“錢學森之問”的警鐘。
在創(chuàng)新引領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任何其表虛浮、其心不安的躁動,都不利于研究人員攻堅克難和攀登科技高峰。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只會扼殺科研和創(chuàng)新的內生動力,把真正的科學家給毀了,把可能出現的突破性攻關成果給毀了。
科技演進的歷史一再表明,科學研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yè),需要從相關機制保障善待科學研究、尊重科學家,也需要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不斷鞏固和呵護好科技人員探索真理的好奇心。
中國科技事業(yè)近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與廣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緊密相關。立足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堅持創(chuàng)新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塑造發(fā)展新優(yōu)勢,我們尤其需要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進一步引導科研人員沉下心來搞研究、心無旁騖搞創(chuàng)新。
為引導和激勵廣大科研人員樹立正確的成果觀,真正做到厚積薄發(fā)而不是拔苗助長,2019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反對盲目追逐熱點、隨意變換研究方向。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科學家受社會風氣影響,也影響社會風氣??茖W家應受全社會尊重,也應該符合社會期待。某種程度上,進入科研的象牙塔,科研人員就選擇了淡泊名利、醉心學問的生活方式。
其實,心境淡泊,不僅是對科學研究者的要求。正如有論者所說,浮躁是時下社會很多領域的弊病,不能單單擇出科學家來求全責備。確實,我們必須看到科技“浮夸風”背后的問題。
比如,過去一段時間,為便于考核績效,許多科研機構習慣于“以數字論英雄”,拿論文和項目數量統(tǒng)計科研人員的貢獻。這種績效考核忽視了科學研究的規(guī)律。不少業(yè)內人士呼吁,要建立健全以創(chuàng)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研人員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評價制度。
“科學,無盡的前沿”。前沿和未來的奧秘在哪里,我們并不知道。探索未知世界,我們需要更多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真理、崇尚務實的良好氛圍下,堅定地向著未知領域邁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