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電商特供”成劣質商品代名詞
原標題:莫讓“電商特供”成劣質商品代名詞
從直播間買入的皮鞋易開膠、開裂,在線上自營店訂購的嬰兒紙尿褲透氣性差,官方網店的襯衫材質薄、不耐穿……在投訴平臺搜索“電商特供”“電商專供”便會發(fā)現(xiàn)商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一些“電商特供”商品失去原有優(yōu)勢,與低質劣質畫上等號,成了高品質商品的“縮水版”。
網購時代,不少消費者習慣于先到線下實體店挑選商品,再到網上廠家自營店下單購買。在潛意識中,許多人都覺得“同一個廠家的東西,網上買更便宜”。然而,“買的沒有賣的精”,看起來以為是撿到了便宜,實則買到的很可能是劣質的商品。
“電商特供”本是順應線上線下融為一體的新零售模式,為電子商務量身打造的商品。網購壓縮了商品供應鏈,大幅度降低成本,“電商特供”商品主打價格優(yōu)惠,深受消費者青睞。同時,一些電商平臺出于營銷宣傳考慮,也會主動與廠家合作,訂制一些特定型號商品,只供網購用戶,增強平臺影響力。不過,一些“電商特供”商品在實踐中變了味,有的企業(yè)在刻意壓低售價的同時,在某些零部件上做了手腳。首當其沖受到傷害的是消費者,有的“電商特供”商品只在網上銷售,消費者難以與實體店的商品質量進行比較。再者,“電商特供”的貓膩往往比較隱蔽,比如冰箱的發(fā)泡層薄一些,面板的鋼板質量差一些,機器的電源線短一些。對于這些,消費者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會慢慢發(fā)現(xiàn)。
“電商特供”暗藏貓膩,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博弈。消費者只是沖著低價而去,不成想商品質量打了折扣,不僅嚴重影響消費體驗,一些商品還會危害消費者人身安全。企業(yè)看似從中漁利,卻是飲鴆止渴,最終損害了自身的品牌形象。消費者在上當受騙后,勢必對企業(yè)的信譽度美譽度產生負面評價,拒絕繼續(xù)購買相關產品。此外,如此“電商特供”也讓一些本分電商躺著中槍。一些消費者懷疑是企業(yè)和電商平臺合伙欺騙消費者,進而對網購用腳投票,影響電商產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只有貨真價實的“電商特供”才能產生雙贏的效果,試圖弄虛作假以次充好得到的只能是惡果,不僅“電商特供”會漸漸無人問津,線下實體店的銷售也會受到影響,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企業(yè)必須認識到,電商銷售之所以低價,主要是沒有店租、減少了流通環(huán)節(jié),絕不能因此對網購消費者另眼看待,隨意偷工減料。此外,有關部門也要切實履行職責,對“電商特供”商品制定有針對性的監(jiān)管措施,加強監(jiān)督抽檢,依法嚴厲打擊電商平臺虛假宣傳等行為,對抽檢不合格的商品應該立即停止銷售、全面清理,并將該電商行為計入信用檔案向社會公開,對于涉嫌生產、銷售偽劣商品行為依法處罰。
互聯(lián)網不是法外之地,互聯(lián)網經營同樣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尊重和維護消費者權益。只有用嚴格的監(jiān)管讓企業(yè)和電商平臺真正提高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從源頭上規(guī)范電商行為,才能避免“電商特供”淪為劣質商品的代名詞。(張淳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