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教材去旅行
這個春天,江蘇省南京市致遠外國語小學“帶著教材去旅行”課程再次出發(fā)!前不久,南京梅花山出現(xiàn)了一群穿著校服、整齊有序的可愛學生,他們是學校一年級的小萌娃,在教師帶領下正在開啟尋春賞梅之旅。
近年來,學校一直在踐行“支持兒童創(chuàng)意學習”系列項目,對各類實踐活動進行整體規(guī)劃統(tǒng)整,讓創(chuàng)意貫穿其中。人文類實踐項目“帶著教材去旅行”依托語文教材設計內容,充分挖掘南京及周邊旅游資源,結合學校課程觀和語文教學要求,讓學生走出課堂用“童眼”觀察世界,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資料圖片)
旅行前,每名教師以年段為單位鉆研教材并匯聚智慧,在一次次探討中找尋學習的“共通處”。不管是語文學科的語言及思維練習,還是音體美等學科的美感及體能訓練,教師都會從自身專業(yè)角度提出目標,還會在完成跨學科學習任務時給予學生一定指導,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各種能力及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各科教師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提前確定適宜學生探尋的地點,將各學科學習任務與旅行有機結合,合力策劃一場跨學科學習旅行。教師的學前指導不僅是一種講述,而且是一種體驗、探究、感悟。教學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動情,將學生的思考和認識引向深入,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對文本的理解和認知。
旅行中,學生帶著任務走出校園,成為學習的主導者?!白寣W生走向世界,讓世界走進致遠”是學校的口號,也是實踐的目標?!皫е滩娜ヂ眯小闭n程就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的大課堂。學生通過行走去發(fā)現(xiàn)、認識、感悟南京的地理文化、自然風光、人文情懷,逐漸豐富精神世界,語文素養(yǎng)也在“潤物無聲”的學習中慢慢豐盈起來。
旅行后,各學科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搭建讓學生展示語言才華、揮灑個性的平臺。以一年級近期開展的“帶著教材去旅行——春去梅花山”為例,整個活動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
以講帶學,行走式學習。本著學生學習應以問題及教材文本為起點的原則,“春去梅花山”活動緣起于語文教材的一幅春景圖。教師讓學生為這幅圖配上8個有關春天的詞語——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百花齊放……當學生說不出太多有關春天的詞語時,語文教師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難點——課文里的春,打動不了學生,機械的記憶不是真正的學習,而真實的春景就在學生身邊。于是,低年段教師聚集一起,根據(jù)教材和教學目標探尋藏在課本里的“春”,比如科學學科的《多姿多彩的植物》、美術學科的《中國畫梅花》、音樂學科的《春天在哪里》……各學科教師一起頭腦風暴并確定目標:在旅行與觀察中培養(yǎng)學生細致的觀察力,開拓學生視野,幫助學生增長知識,體驗春天、親近自然,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愛自然的情感。活動需要課內外結合,其形式表現(xiàn)為:第一階段在室內開展,教師提出明確要求,給出具體的指導方法;第二階段在室外進行,個體活動與集體活動相結合,采用看、聽、說、議相結合的形式。
以展促學,沉浸式學習。活動前期,語文教師主導學習活動的主要流程,其他學科教師參與其中,運用學科優(yōu)勢提升學生的觀察和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在跨學科研學活動中獲得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顒幽康牡厥敲坊ㄉ?,出發(fā)前各學科教師開展先導學習:語文教師引導學生朗讀美文《春到梅花山》,在朗讀中激發(fā)學生對梅花山的興趣;美術教師用畫筆讓一朵朵梅花綻放在黑板上,向學生提問“你還知道哪些不同樣子的梅花”;音樂教師用歌聲傳遞花香,一首首動聽的歌曲將學生的心帶到了遠方……各學科教師都給學生布置了任務,以便讓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每個學生手上都有一張學習單,他們在廣闊的天地中觀察、探求、體會春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傾聽、觀察、捕捉、感悟春天;用詩歌、寫話、畫畫、小作文、歌唱等方式記錄春天。
以行踐學,創(chuàng)意式學習?;顒咏Y束后,學生上交了一份份充滿創(chuàng)意的作品,他們綜合運用語文、美術、科學等多學科知識,出色完成了觀察和記錄。跨學科學習的意義是將書本的知識與身邊的文化勾連起來,把現(xiàn)實世界中的春天與詩文、美圖、音樂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的學習收獲更為豐富,認識理解也更為深刻。學生將課文知識與課外場景相結合,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將學科內容與能力素養(yǎng)相結合,從而形成自身獨有的學習脈絡??此贫鄬W科的學習內容和任務,其實讓學生有了更多展示和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不管哪個學科的作業(yè)展示,都是學生創(chuàng)意式學習的最好答卷。
學校已開展了多年“帶著教材去旅行”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也將其發(fā)展為教育教學的一大特色。支持學生創(chuàng)意學習的課程建構提倡打開學習空間,營造充滿童趣、充滿想象力的學習生活,采用多元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chuàng)意地生長”。這里的“創(chuàng)意”和“生長”體現(xiàn)的是釋放兒童天性、突破兒童生活常規(guī)化、激發(fā)兒童主體性等特征,進而指向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好奇心、領導力和探究精神。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
作者:張 霓 呂 程
《中國教師報》2023年04月19日第5版 版名:五育融合
標簽: